【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他是歐陽修以后的文壇領袖,多才多藝,詩、詞、文、書、畫都是一代大師,著述十分豐富。
【原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釋】
【子由】蘇軾弟蘇轍,字子由。
【天上宮闕】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宮殿前左右豎立的樓觀。
【瓊樓玉宇】美玉建筑的樓宇,指月中宮殿。
【不勝】不堪承受。
【弄】賞玩。
【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
【綺戶】雕飾華麗的門窗;
【共】共賞。
【嬋娟】美麗的月光
【譯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明月從何時才有?手持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年是哪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我想要乘御清風歸返,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冷落、風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轉過朱紅樓閣,月光低灑在綺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悵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明月不該有什么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
此事古難全。
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詞牌知識】
相傳隋煬帝在開鑿大運河時, 曾制《水調歌》, 唐代發展為大曲, “歌頭”就是大曲中的開頭部分。此調又名《元會曲》、《臺城游》、《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 》等, 雙調, 九十五字, 以平聲韻為多, 也有用仄 聲韻和平仄混用的。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韻。
定 格
⊙ 仄 仄 平 仄(句)
⊙ 仄 仄 平 平(韻)
⊙ 平 ⊙ 仄 平 ⊙(句)
⊙ 仄 仄 平 平(韻)
⊙ 仄 平 平 ⊙ 仄(句)
⊙ 仄 平 平 ⊙ 仄(句)
⊙ 仄 仄 平 平(韻)
⊙ 仄 仄 平 仄(句)
⊙ 仄 仄 平 平(韻)
⊙ ⊙ ⊙(句)
⊙ ⊙ 仄(句)
仄 平 平(韻)
⊙ 平 ⊙ 仄(句)
平 ⊙ 平 仄 仄 平 平(韻)
⊙ 仄 平 平 ⊙ 仄(句)
⊙ 仄 平 平 ⊙ 仄(句)
⊙ 仄 仄 平 平(韻)
⊙ 仄 ⊙ 平 仄(句)
⊙ 仄 仄 平 平(韻)
【賞析】
賞析一: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宮。下片寫賞月后的體司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構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美,富于哲理,情感動人,而絕唱至今。
賞析二: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袁行霈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圓、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而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他終于讓入世的思想戰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入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贊嘆他那豐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找著屋里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于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況,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我看,“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對于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里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賞析三: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云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后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藉,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業話后集》卷三九)。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 清露下, 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賞析四:
此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亦即丙辰年的中秋節日。作者當時知密州(今山東諸城)。從小序可知,此詞系醉后抒懷之作,同時表達了對兄弟蘇轍(子由)的思念。古人評論說:詞的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筆”(先著《詞詰》),其實通篇風調又何嘗不是這樣。
此詞的主旨在于抒發作者外放期間的寥落情懷,其中雜用道家思想,觀照世界亦復自為排遣。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棄險惡的宦海風濤,提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運用形象化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把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和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常處在儒釋道貌岸然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熙寧七年調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上仍是處于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遮掩深藏內心的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此詞通篇詠月,卻處處關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圓月襯托別情。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問,排空直入,筆力奇崛。諸家指出此處詞意和屈原《天問》、李白《把酒問月》的傳承關系,正可說明作者“奮勵有當世志”,而又不諧塵俗的怫郁心理。“不知天上宮闕”以下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的深自徘徊困惑情態。李澤厚 闡述蘇軾詩文的美學觀時說:蘇軾把“中晚唐開其端的進取與退隱的矛盾雙重心理發展到一個新的質變點”,“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美的歷程》)。這些論斷,對理解《水調歌頭》這首詞本身,是很有啟示作用的。 “又恐瓊樓玉宇”二句,把見于段成式《酉陽雜俎》諸書中的神話傳說具象化。說入世不易,出世尤難,言外仍是說得在現實社會中好自為之。這里寄寓著“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也潛藏著對封建秩序的些微懷疑情緒。盡管上下文銜接處都曾表示自己顧影自憐、頗欲遐舉的旨意。蘇軾詩文中很多貌似“出世”的思想,實質上都是“入世”思想的一種反撥形式,本篇復如此。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揮灑淋漓,無入不適。“轉朱閣”三句,“愈轉愈深,自成妙諦”(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不應”二句,筆勢淋漓頓挫,表面上是責月問月,實際上是懷人。“月如無恨月長圓”(石曼卿),本是“人事多錯迕”(杜甫)的同義詞。“人有悲歡離合”三句,雙綰自然和社會,用變幻不拘的宇宙規律,說明人間合少離多自古已然的事實,意境一轉豁達,聊以自我寬慰。結尾兩句,把南朝劉宋時謝莊的《月賦》,進行更高層次的變轉,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發出深摯的祝愿,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境界愈見澄澈遼遠,詞的情思也愈加殷切綿延,是頗有“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胡寅《酒邊詞序》)的崇高美感的。
從藝術成就上看,本篇屬于蘇詞代表作之一。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在格調上則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胡寅《酒邊詞序》),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
作者既標舉了“ 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錯愕”情態(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所以,盡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并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賞析五:
把酒問天這一細節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里面。從創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余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后“呵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蕩的產物。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當也是即興遣懷之作。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故呵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李白是“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悵惘的郁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的。蘇軾此詞作于丙辰(1076)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
明乎蘇軾此詞問天的創作源流和具體的創作心境,再來審察這首詞,就容易把握其心理的細微變化,并由此窺測出其復雜的人生意趣。詞的上闋主要表達了政治失意后入世與出世的矛盾心理。見月而問天,追月而遲疑,在“天上”與“人間”徘徊不定。這與蘇軾主儒術而不迂腐、參佛老而不沉溺的思想特點是分不開的。所以據說宋神宗讀至“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時,乃有“蘇軾終是愛君”的感嘆,并以此量移汝州。(《歲時廣記》引楊湜《古今詞話》)是看到了蘇軾對“人間”的摯戀之情。至于是否真有“愛君”的意思,就難以一言遽定了。值得注意的是,蘇軾“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所展示的語言方式和矛盾心態,曾一時為眾人仿效,如黃庭堅之“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以及趙秉文之“我欲騎鯨歸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時真。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等等。模仿的痕跡很深,但意趣與蘇軾相比已遜一籌。
下闋從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宕出,專寫“人間”一路,小序中“兼懷子由”之意也隨之拈出。換頭三句實寫月色照人之形,轉、低、照三字寫足月光移動之神韻。“無眠”二字始直接涉及中秋人事,“懷”弟之意隱約而出。接下五句又跳出個人思緒,由個人之離別聯想到普天下人之離別,使詞的境界陡然提升。不惟自慰,實兼慰人,意思愈轉愈深。煞拍兩句從謝莊《月賦》之“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雖然月圓人未圓,但明月千里,同此天空,則人若得生命長久,自有與月共圓之日。全詞情感數折,而意思層深,而在矛盾中歸于曠放則是此詞的情感主線。昔胡仔曾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余詞即或不必盡廢,而東坡此詞自當高出一頭。其“《天問》之遺”(劉體仁《七頌堂詞繹》)和“從太白仙心脫化”(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的寫作特點,使他的奇逸之思和開合之筆成為后人嘆賞的對象而傳誦千古。作此詞六年后,蘇軾又作了一首中秋賞月的《念奴嬌》詞: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 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其情景與前闋皆相仿佛,但意趣已自不同。前闋之矛盾曲折、境界開闔在此闋則化為一股清曠之氣。劉熙載曾說:“東坡詞具神仙出世之姿。”(《藝概·詞曲概》)這句話移之以評前闋中秋詞,就顯得片面了,而用之來評此篇,倒是再精當不過了。
賞析六:
這首詞被許多評論家認為是詞中之《天問》,又有李白之仙心。屈原《天問》洋洋一百七十余問;李白《把酒問月》是即興遣懷之作。蘇軾此詞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
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屈原呵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李白《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李白是因失意而悵惘而問月。
蘇軾作此詞時40歲,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他既對朝廷政局深切關注,又期望重返汴京,心情復雜,時逢中秋,一飲而醉,醒后感慨彌深,遂作此詞。
上闋主要表達政治失意后入世與出世的矛盾心理。見月而問天,追月而遲疑,在"天上"與"人間"徘徊不定。這與蘇軾主儒術而不迂腐、參佛老而不沉溺的思想特點是分不開的。所以據說宋神宗讀至"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時,乃有"蘇軾終是愛君"的感嘆,并以此量移汝州。(《歲時廣記》引楊湜《古今詞話》)。
值得注意的是,蘇軾"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所展示的語言方式和矛盾心態,曾一時為眾人仿效,如黃庭堅之"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蜺。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趙秉文"我欲騎鯨歸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時真。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等等。
下闋從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宕出,專寫"人間"一路,小序中"兼懷子由"之意也隨之拈出。換頭三句實寫月色照人之形。轉、低、照三字寫足月光移動之神韻。"無眠"二字始直接涉及中秋人事,"懷"弟之意隱約而出。接下五句又跳出個人思緒,由個人之離別聯想到普天下人之離別,使詞的境界陡然提升。不惟自慰,實兼慰人,意思愈轉愈深。煞拍兩句從謝莊《月賦》之"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雖然月圓人未圓,但明月千里,同此天空,則人若得生命長久,自有與月共圓之日。
全詞情感數折,而意思層遞進深,在矛盾中歸于曠放。胡仔云:"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苕溪漁隱叢話》)。
作此詞六年后,蘇軾(46歲,在黃州)又作了一首中秋賞月詞--《念奴嬌》: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其情景與前闋皆相仿佛,但意趣已自不同。前闋之矛盾曲折、境界開闔在此詞中化為一股清曠之氣。劉熙載曾說:"東坡詞具神仙出世之姿。"(《藝概·詞曲概》)。
附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附蘇軾曾因本詞而升官。
賞析七: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贊譽和喜歡。是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傳世詞篇。一零七六年蘇軾貶官密州,時年四十一歲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時值中秋佳節,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內心頗感憂郁,情緒低沉,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詞。其立意,構思,奇逸飄妙,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在這里,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象,在一種極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這種表現不僅超凡脫俗,也構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色調和超曠飄逸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脫化而來的。“舉著酒杯詢問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時有的”?此句充分顯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隱藏著內心對人生的痛惜和傷悲。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問的內容,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回到月宮,又怕那里的凄涼,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這里表達了詞人“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風歸去”說明詞人對世間不滿,“歸”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來住在月宮里只是暫住人間罷了。一“欲”一“恐”顯露了詞人千思萬慮的思想矛盾。真可謂“奇逸之筆”。“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緊密相接,寫詞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隨人舞動,天上雖有瓊樓玉宇也難比人間的幸福美好。這里由脫塵入圣一下子轉為喜歡人間生活,起伏跌宕,寫的出神入化。
詞人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宮里去,脫離曾讓他無限煩惱的人間,但是詞人終究是現實的,對人生是熱愛的,因此,親手抹去了這種虛無的畫景。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找著屋里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于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達了對于不幸分離的人們的同情。詞人思想是豁達的,他需要自我解脫,所以他一質問的語氣發泄佳節思親的情感。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世間總有悲、歡、離、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這些自古以來都是難以周全圓滿的。此句流露出了詞人悟透人生的灑脫和曠達的性格,也是對人生無奈的一種感嘆,這里以大開大合之筆從人生寫到自然,將各種生活加以提煉和概括,包含了無數的痛苦、歡樂的人生經驗。結束句“但愿人長九,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們能夠永遠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賞天上的明月。這里是對遠方親人的懷念,也是一種祝福。
全詞情感放縱奔騰,跌宕有致,結構嚴謹,脈絡分明,情景交融,緊緊圍繞“月”字展開,忽上忽小,一會離塵,一會入世,語句精練自然,顯示了詞人高超的語言能力及浪漫灑脫超逸的詞風。
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受到人們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這是寫中秋好的一首詞,此說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尋味。它的意境光闊,胸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一種美好的享受。
附:
李白《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很明顯,這首詞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并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多少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詩人,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
上片寫中秋賞月,因月而引發出對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異常,詞人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詩意,用一問句把讀者引入時間、空間這一帶有哲理意味的廣闊世界。詞人的提問,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贊嘆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蘊涵了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詩意,一是李白的詠月詩流傳甚廣,二是蘇軾經常以李白自比,這里也暗含此意。李詩語氣比較舒緩,蘇詞改成設問句以后,便顯得峭拔突兀。蘇軾將青天作為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豪放的性格與不凡的氣魄。“不知”二句承前設疑,引導讀者對宇宙人生這一類大問題進行思考。“天上宮闕”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幾時有”,針線細密。繼續設疑,也將對明月的贊美向往之情推進了一層。設問、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產生了“我欲乘風歸去”的遐想。李白被稱為“謫仙”,蘇軾也被人稱之為“坡仙”。詞人至此突發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這時空千古奧秘。蘇軾生平自視甚高,以“謫仙”自居,所以他當然能御風回家,看看人間“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勝過人間?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后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賦》描寫自己在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皆產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礎。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高處不勝寒”并非作者不愿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終占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寫望月懷人,即兼懷子由,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換頭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夜深月移,月光穿過“朱閣”,照近“綺戶”,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月圓人不圓是多么令人遺憾啊!詞人便無理埋怨圓月:“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時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不幸離人的同情。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便轉而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故結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突破空間的阻隔,讓對明月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這兩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現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張九齡《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對天下離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詞設景清麗雄闊,如月光下廣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間來回馳騁的開闊空間。將此背景與詞人超越一己之喜樂哀愁的豁達胸襟、樂觀情調相結合,便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水調歌頭英文翻譯
Missing You"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God.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It seems like the heaven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
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
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
May we all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not together we are, wish we could all enjoy Luna's beau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