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的一個下午,在石家莊市平安公園附近的一家綠色有機農產品超市里,記者看到,綠色無公害蔬菜專區零落地擺著兩種蔬菜——— 黃瓜和西紅柿,其余的菜箱子都空著,售貨員說過幾天才有貨。 見有人問,顧客王先生湊過來說,這個店其他商品都不錯,就是蔬菜常常斷貨。
農超對接是商務部力推的一項工作,也是我省蔬菜產業的另一個發展方向,它可以縮減中間環節的時間和成本,終使菜農和消費者雙方受益。告別田間——— 批發市場——— 街頭菜攤這樣的粗放營銷模式,農超對接更為蔬菜品牌建設和提高產品附加值搭建了一個嶄新的平臺。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進超市的蔬菜只是全省蔬菜總產量的九牛一毛,蔬菜進超市,究竟還需邁過幾道坎呢?
利潤低、風險大、結款難
進超市“費力不討好”
負責北國超市16家分店蔬菜統采的經理張偉說,北國超市系統每天銷售蔬菜幾十噸,其中綠色無公害蔬菜約占1/3,有品牌的蔬菜也集中在這一部分。
北國超市是石家莊覆蓋面廣的超市系統,按照他所提供的數字,一年的蔬菜銷售量不過萬噸,相比全省蔬菜7163萬噸的年產量,進入超市的銷售份額少得可憐,絕大多數還是通過菜市場以“大路貨”的身份銷往市民手中。“不是不想進超市,而是進超市有點費力不討好。”采訪中,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說。他說,對于蔬菜的生產方來說,現在有的超市不及時返款,賣不了的損耗還是生產方的。
河北冀農優質農產品配送中心有限公司在石家莊有十幾家“家家緣”農產品連鎖店,而且北國等超市都有該品牌的蔬菜。該公司總經理王同昌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蔬菜進超市利潤不多這個問題肯定存在,主要是賣蔬菜風險大。“保質期短,尤其是夏天,第二天就爛了,可能賣一斤賺了兩毛,剩了一斤又賠三四毛。所以有時候小攤能掙錢,進店不掙錢。”
收菜難、質量標準不過硬
呼喚農業合作社運作到位
盡管超市賣菜存在著諸多限制條件,但對于大多數超市來說,蔬菜是一個吸引人氣的商品,棄之可惜。所以,很多超市尤其是大型超市都需要可靠的供應渠道。
京客隆超市是北京三大超市之一,也是與河北蔬菜品牌合作比較密切的一家北京大型超市,四五年來與廊坊、秦皇島昌黎等地都有合作。超市平均每天銷售蔬菜七八十噸,其中,來自廊坊固安順齋瓜菜種植合作社的“普春”牌蔬菜占30噸左右。
京客隆生鮮食品配送中心副經理李生說,現在他們對蔬菜的需求量很大,必須開發渠道。在尋找菜源方面困擾他們的難題是,蔬菜的商品化率低,都是一家一戶種植,水平不一樣,“收起來比較撓頭”。只有當地的合作社對菜農的指導性強一些、管理水平高一些、標準高一些,才能成為常年合作的伙伴。
“雖然各地都有農超對接洽談會,我們也在不斷地找,但真正談成的不多。”李生說,大的問題就是蔬菜達不到標準,包括質量和安全性兩方面。正規的合作社對農藥殘留等安全性指標有一道檢測,有加工配送中心,應該很完善。
不過他認為,對于超市來說,蔬菜的毛利水平“還可以”,并不是費力不討好。“我們的固定加價率在30%~40%,利潤還可以。”李生說。
廊坊固安順齋瓜菜種植合作社的理事長張順齋說,京客隆是訂單式收菜,賣不完的損耗由超市方承擔,這降低了生產方的成本。“別的很多超市跟基地合作不是忒較真兒,預定100公斤,實際要80公斤,剩下的20公斤就得由生產方埋單,這就很耗成本。”
投入大、貸款難
告別“幕后菜”尚需時日
據悉,針對蔬菜質量安全達標問題,我省已經建立起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和質量溯源編碼制,此項工作在全國走在前列。但是關于“合作社應該建加工配送中心”,一些企業家提到,不是不想做,主要是資金短缺。
我省在加工配送環節的欠賬可以從一個數據中看出:截至2008年底,我省的龍頭蔬菜加工企業僅有46家,而山東僅滄山一個縣就有蔬菜加工配送企業359家。
所以,雖然河北蔬菜占據北京蔬菜市場的半壁江山,但80%以上以散裝形式通過批發市場銷售,其中不少經過當地企業的包裝加工,貼上當地品牌,進了超市就成了“幕后菜”。
近,固安順齋瓜菜種植合作社投資400萬左右在基地旁邊建設了加工配送中心,包裝好的蔬菜專供京客隆。加工配送中心建好了,張順齋卻有個很大的遺憾:“我們的資金不夠,建加工中心的時候沒考慮建大,吃了個大虧。”他說,今年,北京的另一家超市與他們聯系,一天就需要50噸菜,比京客隆的需求量還多20噸,但是因為加工和運輸能力跟不上,沒有談成。“我們太需要資金了,現在主要是自籌資金,很難。”張順齋說,由于省里的蔬菜基地大多是合作社形式,土地不能抵押,貸款很困難。“工業投入百八十萬是小投資,但在農業上,哪怕有五十萬都能干好大的事。如果再有50萬,我們就能買幾輛車,把社里所有的菜全部送出去加工。”
據了解,順齋瓜菜種植合作社每天的產量約300噸,供超市的數量還不到總量的1/10。
涉農行業規模小、起點低
政府扶植不可或缺
在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和企業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政府關于蔬菜產業的政策支持決定著這個產業能否強大起來。石家莊康源三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維品正在老家南宮建設蔬菜生產基地,提到基層政府的支持之重要。“我們跟合作社還不一樣,是企業‘種菜’,南宮又沒有蔬菜種植的傳統,水、電、灌溉都得新建,真希望基層政府能過問一下,幫公司一把。”王維品說,除了基建,資金的周轉同樣是公司的難題。“在這方面,山東壽光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業內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做大龍頭企業,壽光市每年都落實貸款貼息500萬元,并從稅收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支持和幫助,培植起了天成食品、萬友食品等40多家有較強實力的龍頭企業,成功走出了一條平時以超市配送為主、節假日以箱裝禮品菜為輔的蔬菜品牌產業化發展新路。培育了“中國韭菜第一鄉”、“中國胡蘿卜第一鎮”、“中國香瓜第一鎮”等專業村鎮587個,注冊并做大了“樂義”、“農圣莊園”、“洛城”、“燎原”等數十個蔬菜品牌。“今年北京的大超市又開始新一輪在周邊省市尋找菜源了,家樂福和物美都在尋找合作。我們省可得重視起來,不然又要眼睜睜錯失良機了。”張順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