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排行榜”以前常常被認為是社會機構斂錢的圈套,不過昨日,首份“官方版大學排行榜”出爐了,這份出自教育部直屬研究機構——中央教科所高教研究中心的榜單關心的是“績效”。
何謂大學的“績效”?按該中心的說法,就是比較“投入”跟“產出”誰低誰高。其中,科研經費、教育經費、固定資產等為評價“投入”的指標,優秀博士論文數、出版專著數、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數、國家高科學技術特等獎數、發明專利授權數等為評價“產出”的指標。該中心不無憂慮地指出,教育部直屬的72所高校中有近半數高校在過去3年里“投入多,產出少”,純屬“低產高耗”。
中國的大學“高耗”,這種提法不算新了,隨便翻翻近些年的報紙,看看咱們的大學都欠了多少債就知道。只是這“低產”——所謂的“產”到底是什么倒值得在這兒絮叨絮叨。
大學應該“主產”什么?如果說就是高教研究中心看重的“論文跟專著”,那咱們可得在這兒為大學喊冤了:我們這方面的“產”挺高!不久前教育部副部長郝平還說過,“中國高校按科技論文數排序,自2004年以來,科研能力一直排在世界第五”。還有說法是中國的科研論文已從1998年的一年2萬多篇增加到了2008年的一年11.2萬篇,目前僅次于美國。要是這還算“低產高耗”,那只說咱們的“耗”也太高了,要不就是這些論文跟專著太“水”,高教研究中心用機器這么一查,不得不把“引用”、“雷同”等“水分”去掉。
而如果說大學應該“主產”的不是論文,而是“人”,那這個“低產”就能引發許多共鳴了:大學四年,不說衣食住行外帶學費書本費開銷,就是時間成本是多少?轉眼畢業,這么多人找不到工作——消極點的在家“啃老”,積極點的上技!盎貭t”,搞到不少技校出現了“大學生班”,這個“產”又怎么算呢?那些因為學無所長而坐到技校教室里的大學生,他們會如何評價母校的“績效”?他們會關心那些心思壓根兒不在講課上的老師都寫了多少本書、多少篇論文,拿了什么獎、評了什么職稱嗎?
既然說“投入產出比”、既然說“績效”,那就是把大學當成企業、當成工廠看了。國家掏了科研經費,有理由指責你科研搞得不夠好,“低產高耗”。那國家還掏了教育經費呢,幾百萬大學生和他們的家庭還付出了金錢與時間雙重成本呢,是不是更有理由指責你教育搞得不夠好,“低產高耗”?
說是企業,大學也是牛的那種企業,一不考慮市場需要,二不對產品實行“三包”。曾有學者感慨“哈佛校友為何有48%的捐款率”,結果發現人家的校友會十分發達,校友會往往都有求職網絡,幫助本校畢業生通過校友關系找到工作、實習機會或得到就業指導,學校一直在努力為學生負責。反觀咱們的大學,學生入校后不聞不問,畢業后更是人走茶涼,常常是你還沒走呢、還在為找不到工作痛苦呢,就催你把關系轉走,甚至逼你去開假“就業協議”來換畢業證,生怕你給誰抹了黑、影響下一步擴招。只有在若干年后你功成名就了,母校才會想起來跟你聯系,表示為你驕傲、向你索要捐贈?墒,沒有忠誠、沒有熱愛、沒有感激,這錢有幾個人愿意掏?
明年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將創紀錄地達到610萬,加上前幾年積累下來那些待業的,有1000萬大學生要找工作。如果大學真講究“績效”,那就應該把那些不能對學生負責,不能對社會負責、同時還在炫耀自己“就業率超多少多少”的大學大刀闊斧地砍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