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格局已發生深刻變化、人們對優質高教資源需求日趨旺盛的今天,民辦高校繼續走外延擴張之路、盲目搞低水平重復建設,已注定沒有出路。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存量調整和增量增長,都必須也只能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資源的局限性,決定了民辦高校必須面向社會、開放辦學,通過細分市場,找準學校定位,在學科設置和專業建設上,與同類院校實行錯位競爭、差異發展,強化特色,打造品牌,滿足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同時要主動尋求聯合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學校實力和后勁。
近年來,受高等教育適齡人口減少、各類高等院校數量增多以及國家高等學校招生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民辦高等教育行業競爭不斷加劇,不少民辦高校尤其是從事非學歷教育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的招生,遭遇了很大困難,其生存和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
透視我國民辦高校招生困難背后的深層原因,其中固然有著各種各樣的主客觀因素,但筆者以為,根本的一個原因,則是市場需求的變化所引發的高等教育資源供求關系的調整所致。
首先,經過多年發展,在普通高等學校擴招政策中止和公辦高校持續大規模發展“擠出效應”的雙重影響下,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已經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從整體性教育資源短缺轉變為區域性教育資源過剩。
其次,隨著國內產業不斷升級以及受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社會對教育產品和教育服務的現實需求也發生了較大遷移,突出表現在崗位要求提高和就業壓力增大等方面,這就對民辦院校當前較為粗放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挑戰。
再其次,人們的教育消費觀念隨著時代的進步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有書讀”就行,發展到要“讀好書”,對優質高等教育服務的選擇性明顯增強,這就在教育品質上對各級各類高等教育的提供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后,近年來民辦高等教育的替代品也顯著增加了,例如出國留學、網絡學習、社區教育、在職培訓等各種形式的教育服務不斷涌現,都對現有民辦高等教育機構構成了強有力的競爭。
民辦高校出現招生困難乃至關停倒閉,是上述諸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應該說也是一種正常現象。其實,民辦高校出現招生困難,反映出的是民辦高校的一種生存狀態。反觀我國民辦高校成長歷程,多數學校初期走的都是負債經營、滾動發展的路子,由于舉辦者投入有限,學校收入結構單一,加上所能提供的教育產品附加值不高,又少有政府資助和社會捐贈,因此辦學資金普遍非常緊張,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規模擴張來維持自身的運行和發展。這樣一種發展模式,在高教資源相對短缺的年代,也許是可行并且有效的。然而,在市場格局已發生深刻變化、人們對優質高教資源需求日趨旺盛的今天,民辦高校繼續走外延擴張之路、盲目搞低水平重復建設,已注定沒有出路。
理論和實踐表明,新時期,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存量調整和增量增長,都必須也只能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即要從單純注重規模擴張轉向更多注重質量提升、特色培育和品牌塑造。唯有如此,民辦高等教育才能在新的競爭態勢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為此,就學校層面而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在以下幾方面苦練內功,尋求突破:
一要突出教育公益性,尊重教育規律,始終將培養人才而不是追求營利作為民辦高校的首要任務。民辦高等教育也是社會主義公益性事業。民辦高校的舉辦者及辦學者只有秉持教育的公益屬性,不以營利為目的,始終將培養合格人才作為學校的首要任務,才能取得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理解與支持;只有切實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杜絕教育經營中的短期行為,才能做到科學管理,確保學校健康發展。
二要以市場為導向,適應需求,準確定位,著力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資源的局限性,決定了民辦高校必須面向社會、開放辦學,通過細分市場,找準學校定位,在學科設置和專業建設上,與同類院校實行錯位競爭、差異發展;同時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強化特色,打造品牌,努力開發優質化的教育服務,滿足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才能占據市場競爭的主動地位和制高點。
三要堅持多管齊下,多渠道籌措辦學資金,減少對學費的過度依賴。實踐中,部分民辦高校已在“以產養教、以教促產”方面探索了不少好的經驗。如有的民辦高校舉辦者在集團化、多層次辦學方面取得了成功,有的舉辦者以教育為依托、立足專業辦實業獲得了好收益,有的舉辦者則借助學校的無形資產在其他商業投資上獲取了便利和回報。這些做法都為學校發展贏得了寶貴的資金支持。
四要主動尋求聯合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學校實力和后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民辦高校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因不能很好適應市場需求而被淘汰出局,是在所難免的事。對于具有長遠眼光的民辦高校舉辦者而言,不應坐以待斃,而應積極作為,既可通過與同類院校進行資源重組、要素整合或戰略聯盟等方式,鞏固發展優勢;也可通過行業轉換(如從自考助學改為專業培訓)、業務縮減乃至資產轉讓等方式,謀求新的發展。
五要依法、規范、誠信辦學,重塑良好的公眾形象和社會聲譽。部分民辦高校招生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其辦學不規范、不誠信,社會聲譽不佳。為此,民辦高校務必要做到依法、規范、誠信辦學,在整個辦學活動中,要始終做到遵章守紀,摒棄一切失范行為,重質量、講誠信、樹品牌,努力辦好“讓黨和政府放心,讓人民滿意”的教育,以取信于人民大眾,重塑良好的社會形象和社會聲譽。
誠然,招生問題是民辦高校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但并非全部問題。對于民辦高等教育而言,當前為短缺且亟需改善的,乃是制度環境和生存空間問題。這既需要政府在法制建設、政策供給、教育規劃、資源配置和市場監管等方面,本著正義、民主和平等的精神,推出更多、更務實的舉措,以促進和規范民辦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同時也需要社會各方面更加理性地看待民辦高等教育的現實意義及存在問題,從而為民辦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創設一個更加寬松的外部環境。
《中國教育報》2009年12月27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