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本報記者 蘇婷 高偉山
訪談嘉賓:
劉永和 江蘇省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王朝文 湖北省武漢市糧道街中學校長
李慶平 山東省諸城實驗中學校長
【本期話題】
近日,重慶某中學舉行高二年級期中考試,采用了難度不同的兩套試卷,分別對重點班和平行班學生進行測試,此舉引起多位學生家長的質疑,認為學校如此做法是對平行班學生的歧視。而學校則認為,該舉措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因材施教的體現。
分層教學不是簡單分流學生
主持人:這則新聞中對學生作業、試卷區分難度的做法值得關注。目前許多學校都在嘗試對學生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如何評價這樣的做法?
李慶平:這則新聞所涉及的分重點班和平行班違背了教育初衷,基于這種分班方式的教學必然導致教育資源,尤其是師資的不均衡,一定會引起社會、家長的質疑。真正的分層教學應該是在學生完全自愿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各科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的不同,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如果無視學生差異,作業、試卷完全相同,就會造成基礎差的學生難以完成,基礎好的學生不能滿足,長此以往,既不利于學生個性發展,也不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王朝文:分層教學不是簡單對學生進行分流——分設重點、非重點班,也不是機械地把考試“分卷”——兩種作業或者兩套試卷。分層教學是在同一教學班內因材施教,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提高所有學生的素質。根據學生的水平、發展潛能分成不同的層次,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或手段,包括將作業、試卷分層次,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選擇作業與考試,按照自我意愿作出自主選擇,從而能得到更好的自主發展。
劉永和:因材施教,前提是要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實施不同層次的教育,區別對待是其核心理念。分卷考試是一種有益嘗試,但學校也需要思考這樣的問題:在不違背國家政策的前提下,怎樣才能既因材施教,又讓學生和家長接受,比如試卷相同,而選答內容、分數權重、評分標準、批閱形式不同,等等。那樣,不分卷也能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因材施教讓教學有的放矢
主持人:學生終要面對的是統一標準的中考與高考。這種分層次的作業、試卷,會不會從起跑線開始就把學生的距離拉開了,進而給他們應對未來的競爭帶來不利影響?
王朝文:雖然學生終要面對的是統一標準的中考與高考,但中考、高考都只是檢測他們學業水平的一種評價手段。學生的發展不可能有一個統一標準。分層作業只是將一些綜合性很強的題目分解成一個個簡單的題目,這樣知識點更加明晰。學生在哪個環節上出了問題,教師會有的放矢地進行后續教學。分層教學通過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和水平上得到發展和完善。
劉永和:學生、家長的擔心可以理解,但困難和挑戰必須面對。分卷考試的目的是縮小學生間的距離,而不是產生距離。讓基礎與能力懸殊的學生考同樣的試卷,會更加傷害弱者的自信心、自尊心。學生之間的差距客觀存在,我們應在避免或盡量減少對學生造成傷害的前提下,鼓勵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勇敢迎接挑戰,這才是積極應對未來競爭的正確態度。
李慶平:群體中的學生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個體差異,分層次布置作業的做法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較好地解決了學生作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值得提倡。但是,采用兩套試卷的做法值得商榷,這實際上是分等級考試,作為家長對此提出疑問是正常的。我校在作業和考試中所進行的分層次嘗試主要是設計必做題和選做題,選做題再分成難度有差異的一檔和二檔,以滿足每個層次學生的探究需求。
因材施教激發各類學生潛能
主持人:因材施教四個字看似簡單,做起來卻相當不易。怎樣理解因材施教,才更科學?
劉永和:因材施教,前提和關鍵在于“因材”。沒有“因材”,就不能進行針對性、個性化教育,教育就會帶有強制性和盲目性。我認為,“因材”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依照學生“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實際,強與弱應該分類指導;依照學生“身心”的實際,優與差應該區別對待;依照學生的興趣與特長進行個性化的培養,這應是因材施教的高境界。而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全面、深入、準確了解的基礎上。
李慶平:目前,新課程的實施為因材施教提供了保障,課程多樣化為學生的個性化選擇提供了機會,走班制使個性選擇變成現實。從我校選課走班的實踐來看,不同層次、不同愛好的學生都能依據自身實際作出合理選擇,激發了各類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各項素質得到了全面發展。
王朝文:在我們學校,分層教學不僅根據學生的不同實際分層而教、分層布置作業,還分層施“助”——分層輔導學生;分層施“改”——分層批改作業和訂正錯誤;分層施“考”——一套試卷中,學生選擇分層考題;分層施“分”——分層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從而達到總體教學目標。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相應的優發展狀態,把學生的可能性發展變為現實性主動發展。
《中國教育報》2010年1月8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