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豐都縣一名校長在家長會上突然當著1200名師生和家長給母親跪下洗腳,伴著《母親》的旋律,一邊洗一邊教育學生父母操勞之不易,他認為當代學生“感恩的心太淡薄”。(1月19日 重慶晚報)
給母親洗腳算不算感恩?當然算。公益廣告“幫媽媽洗腳”曾打動人心。
豐都這所學校是私立學校,校長當眾替母洗腳,或真是為了感化學生,也可能為學校做宣傳,也許是為了表現自己的治學理念,動機如何先不談,要看實際效果。
眼下,“幫父母洗腳”成為各地多年來的程式化作業,去年母親節,大連的幾個孩子這樣說——“去年是洗腳,今年還是洗腳,就不能換個新花樣呀?”從教育規律而言,對于年齡稍大的孩子來說,形式感太強,太單薄的形式,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當然,我們可以推測,校長或許真是個人“感恩”。他自己說——母親節、生日、生病我都要為她洗腳,當時也沒通知媒體,我只做給學生看。校長是否真的對母親“感恩”,我們實在無以感知。但從校長自己的話里,我推測,他自己實際上做的并不多,有限的幾次還都是當著眾人刻意為之,注意,“當時也沒通知媒體”,就是說,此次備受關注的事件本身正是“主動通知了媒體”。
在這場爭議頗大的洗腳中,我敬佩的是一個被忽視的主角——母親。老人是否會因此而體味到“感恩”,我們同樣不得而知。但是,顯然,老人更大意義上是為了配合教學目的而設置的“道具”。盡管教學的動機或許很崇高,但老人自身感受卻被一次次忽略。
這位校長滿懷信心地表示“母親很樂意”,我猜老人之所以“很樂意”,正是出于那份深沉的母愛——既愿意在寒風中,脫下襪子,任由盆里的水變得冰冷,又愿意在一片爭議聲中,默默無聞地一次又一次給子女作道具。
校長洗腳之所以帶來如此巨大的爭議,還在于感恩,其實是一個共同的價值觀,但是,這種價值觀通過什么載體去體現?感恩是以“心”作基礎的。所謂潤物細無聲,關于這種愛的教育是否也該通過用心一點的方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