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將至,補課又成為熱門話題。日前湖南省益陽六中一名高二學生因不堪學校假期補課的重壓,上網發帖號召成立“中國反補課學生聯盟”。成立“反補課聯盟”的呼吁,使學校的“好意”與學生的“不領情”形成對比。
學生反感學校節假日補課,若投訴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肯定理虧。因為近幾年,包括本市在內的不少省市,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明文規定學校不得占用節假日為學生集體補課。但部分學校還是為全體學生加碼,靠逼學生苦干,來整體提高升學率;有些學校擔心,外校加課自己不加,會影響“競爭力”,因而只能“跟進”。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學校違禁補課,目的只有一個:希望通過延長學習時間,提高學生成績。
有部分家長和學生認為,學校免費補課,出發點是為了學生好,而且盡職盡責。但是,靠補課或許能在短期內提升成績,代價卻是犧牲學生的休息時間和學習興趣,對長遠發展不利。加班加點操練,學生變成了“壓縮餅干”,頭腦里“缺了水分,少了靈氣”。華東師大二附中校長何曉文曾打過一個“豆餅”和“豆芽”的比方:學生好比大豆,過度應試,是把大豆壓成“豆餅”;壓抑了靈性,孩子的創新思維無法“發芽”。
學生希望學校假期不補課,留出更多時間,能夠自主學習一些感興趣的知識,一些學校也順應了學生的要求,效果較好。復旦附中節假日從不加課,但用高質量的作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請學生利用暑假2個月撰寫家譜,采訪祖輩、父輩,查資料,實地考察小時候的老房子,感受社會變遷……學生全情投入,既享受探究的樂趣,又使自己的社會經驗與作文技巧同步增長。
“反補課”,不能靠教育行政部門一紙禁令,也不能靠學生一聲懇請,終要靠學校教育理念的轉變、教學方法的改進。雖然對學校而言,是老生常談,但不少學校要破題,仍任重道遠。(李愛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