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濟南1月29日訊 早上八點起床,讀兩個小時英語,出門買菜做飯;下午復習公務員考試試題,做好飯等父母回家。23歲的薄欣2009年從河南某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后,一直賦閑在老家青島。今天,薄欣在電話里告訴記者,其實也不是沒找過工作,去年七月份還報考過青島市四方區的大學生公益崗位,但每月才給800元,怕說出去親戚朋友笑話。“我寧愿呆在家‘啃老’。”
“可能正是因為這類想法,才導致公益性崗位的低上崗率。”省政協委員、民建山東省委副主委王福泰認為。他介紹,大學生公益性崗位是政府為緩解高校畢業生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推出的就業援助,優先安排登記失業的城鄉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青島市在 2009年推出了1000個社會公益性崗位,但招聘熱潮過后,公益性崗位的上崗率卻不到三成。
青島市勞動保障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嫌收入少,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有的大學生嫌工作環境太差,上崗半天就離崗了,連招呼都不打;有的認為公益性崗位就是成天和老頭老太太打交道,發發傳單打打字,工作太瑣碎;還有的認為公益性崗位社會地位低,沒前途。“大部分大學生認為這只是救救急,不能算解決了就業問題。”
基層天地寬。王福泰認為,大學生社會公益性崗位主要包括社區內的管理、服務、后勤崗位,與基層聯系緊密,對大學畢業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帶薪實習機會。“城市社區也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需要大學生發揮作用!”
同樣是從事基層工作,同樣是財政出錢,為什么大學生“村官”現在更容易獲得認同?省政協委員、山東理工大學副校長叢魯會分析說,“當村官有機會續聘,有機會加入事業編制,創業有優惠,考錄公務員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考研究生也能加分……在鼓勵性政策的‘誘惑’下,肯定會吸引不少大學生投身農村基層工作。”她建議,政府應在這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引導大學生從事社會公益性工作,比如適當增加社區事業編制,選擇優秀者留任;或者在大學生考研、 考公、 創業時給予優惠。“救急還是就業,這個問題值得全社會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