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寶華:這個跨年之際,我這輩子好像都沒這般留戀過上一年的那后幾小時,心生感慨之際,干脆將自己的QQ簽名改成了“華麗麗的青春十年,就此絕塵而去了”想必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心里酸溜溜的。自2010年起,80后整整一代人,將要集體“奔三”了!
Lance:好悲壯的話題啊!要不是你提醒,我都差點沒想起來,自己是即將先被后浪拍在沙灘上的1980年生人了。
寶華:近幾日,智聯招聘的一項調查結果,肯定讓不少人心潮澎湃:近六成30歲“80后”薪酬不高,恐懼家庭責任,生存狀態并不理想。三十而立,在當前的社會節奏和生活壓力下,對許多“80后”而言,依然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夢想。
Lance:沒房、沒車、沒老婆,我顯然就屬于這個群體。
何丹丹:其實,我平時很少用年齡的概念去關注周邊人的生活現狀,所以當我看到這則被炒得沸沸揚揚的調查時,才知道原來那么多我們這個年齡的人還處在這樣的階段。
寶華:哈哈,丹丹的確已經走在了很多同齡人的前面,你的現狀,或許代表了我們很多人曾經對于30歲的憧憬: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快樂工作、從容生活。
Lance:唉,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在奔三之際,一定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慨嘆: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寵愛中長大 指責中成熟
丹丹:仔細想想,也不知道我們這代的伢,是幸運還是不幸:出生在獨生子女的年代,飽受寵愛卻被稱為“特保兒”;和改革開放同步成長,接受了應接不暇的新事物,又被當成思想開放、行為自我……一直以來,面對諸多的指責和標簽,在放大鏡面前,我們總是不被理解和認同,累啊。
寶華:事實上調查發現,“80后”并不像人們想象中那樣“瀟灑”和“任性”。在變革的社會中成長起來的我們,同樣承擔著來自現實和思想上的雙重壓力。
丹丹:每個時代都有獨特之處,沒有這種明顯的標志就無法反映出社會的進步,我們只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只是特色過于鮮明。
Lance:其實,從我們身上,也可以看到前輩們成長的那些共性。
寶華:就比如我吧,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喜歡聽老歌、不愛看偶像劇、關心時事、喜歡家庭生活、樂于下廚,崇尚起很簡單很自然的生活,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和光怪陸離的事物,越來越淡出我的視野了。
丹丹:想當初,剛邁入社會那會兒,我不也是崇尚小資、勇做月光族么?看看我現在,忙的是工作和投資,想的是老公和孩子。為了工作和生活,整天是不亦樂乎。
Lance:長大是很自然的事情。當我們開始懷舊,開始為了家庭和未來勇于付出和承擔,為了理想不懈努力,我們的軌跡,已經在向我們曾經覺得“老土”的父輩們靠攏了。
化蟻為蝶 奔向春天
寶華:剛剛過去的2009年,“80后”的基調是沉重的,當“蝸居”、“蟻族”等等字眼又不可避免和“80后”牽扯在了一起,我們感同身受,在夢想難以照進現實的繁忙都市里,對于親情、愛情、友情,對于房子、車子、存款,對于責任、理想和未來,我們在努力打拼,極力爭取,期待著春暖花開、破繭成蝶。
Lance:想當年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如今煩心事越來越多,我們就把這權當作自己長大的標志吧!好歹,身為“80后”的我們,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的“主力人群”了。家園建設的接力棒,已經傳到我們手上了。
寶華:看來我們也要坦然面對自己的魚尾紋和逐漸松弛的皮膚了。奔三也算不上什么恐怖的事情,那不只是意味著我們已經不再青春洋溢,也意味著我們將更加理性、睿智和成熟。
丹丹:哈哈,我還想說一句:“80前”們,經歷了這么長久的指責和教育,我們長大了,我們是不會讓你們失望的!“90后”們,當心!前輩們挑剔的眼神,已經轉移到你們身上去了!所以,你們要更加更加努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