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學的靈魂?溫給出了答案。
1月26日上午,溫與來自科教文衛(wèi)體各界的10位代表會談,聽取他們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溫說:“一所好的大學,在于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大學。大學必須有辦學自主權。”(中新網(wǎng)2月1日)
大學要有獨特的靈魂,也就是說,大學不僅要有靈魂,而且要獨特。哈佛的校訓是,讓你與柏拉圖為友,讓你與亞里士多德為友,重要的,讓你與真理為友,這就是哈佛的精神;耶魯大學的校訓是“真理和光明”;斯坦佛大學的校訓是“愿學術自由之風勁吹”;早稻田大學則是:學問獨立,培養(yǎng)模范國民。
校訓顯示出這些世界知名大學的獨特靈魂。關鍵是,這些大學在實踐中秉承著校訓傳達的精神,讓其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師生的傳遞,深入內(nèi)心,深入骨髓。反觀中國的一些大學,校訓倒是有,卻和具體實踐沒有多大關系,師生們弄不清自己的大學追求什么。當然,他們也有追求,這一追求被溫一語道破:“一些大學功利化,什么都和錢掛鉤,這是個要命的問題。”
在溫看來,大學獨特的靈魂在于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思考,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之處,每個人都為自己的發(fā)展或是為社會的發(fā)展而思考,而大學,正應該是培養(yǎng)人如此思考的地方。如果一個國家的大學功利化、庸俗化,它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也難有高貴之心。
說到此處,不禁懷念民國時代那些有風骨的大學和有風骨的教授。蔡元培治北大,提出思想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網(wǎng)羅各色人才,領一時風氣之先。那時的北大,學術水平低下、教學態(tài)度惡劣的教員一律被解聘,教授絕大多數(shù)都30歲左右,年輕的僅24歲。既有激進民主主義者陳獨秀、李大釗,也有保守的劉師培、謀求復辟的辜鴻銘;既有主張白話文的胡適,也有反對白話文的黃侃,真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00年前做得到的事情,今天也同樣可以做到,甚至應該做得更好。在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過程中,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沒有跟上,拜金的思潮侵蝕了全社會的道德水準,也侵入了大學,如果大學也也跟著整個淪陷,整個民族的未來將是一片黑暗。而如果大學能保持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整個社會就會有一座高高矗立的燈塔,這個燈塔會照亮一片天地,然后不斷擴大影響范圍。
守住這個燈塔,要確認大學寶貴的財富是具有獨立思想的教授。教授們得以在大學生存,并不是靠在美國某個雜志發(fā)表了幾篇論文,而是有自己獨特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對有獨立言行的教授要引以為傲,起碼要有包容之心,而不是刻意壓制,排斥異己。要允許“自由的表達”,要能容納不同意見,“若批評無自由,則贊美無意義”。
有獨立思考的教授,才能培養(yǎng)出獨立思考的學生,這個過程中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因為若要追求獨立的精神,必須要有獨立的機制。這一獨立的機制,首先是“去行政化”,如朱清時教授所言,讓教授治校,讓學術至上,不用官僚行政那套體系來管理,而是教授自己管理自己,大學自治。朱教授認為,這樣才可以解放大學的創(chuàng)造力,使大學回歸本來面目,使它很有活力。
在去行政化的同時,要秉承獨立的理念。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王義遒近日接受《財經(jīng)》訪問時表示,大學要完全獨立于社會,獨立于政治不可能,但不能依附。失去了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大學也就失去了它的靈魂,失去了其作為“精神燈塔”的意義。(王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