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過后,天氣與經濟都在迅速回暖,沿海地區和內地也同時出現嚴重的缺工現象。其中,廣東“珠三角”地區用工缺口達200萬,被稱為“世界工廠”的東莞一地就缺工超百萬。為應付缺工現象,用人者都在或明或暗地提高打工者的工資待遇,但是招聘情況依然無法樂觀。從金融危機襲來時的“民工慌”到此時的“民工荒”,不到一年時間,彼此對照之下,卻凸顯出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用“全方位洗牌”來形容也并不為過: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特征逐漸消失,出現拐點,目前出來打工者七成以上是“80后”、“90后”,他們不再滿足于有份工可打,而對工資待遇、就業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經濟格局由東南沿海一枝獨秀轉變為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4大經濟板塊同時崛起,均衡發展;各地競相發展的態勢,引發了勞動力資源的重新布局,據央視的一項調查,金融危機后,2000萬名打工者離開東南沿海,選擇回鄉就業或轉赴華北、西北和東北;勞動力分流又促成了經濟結構的演變,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從沿海向內地轉移,用工短缺倒逼企業技術更新、產業升級。
在用工短缺背后還應看到,我國尚未實現充分就業,每年新增的上千萬就業人口與企事業單位的用人需求之間并不對等,仍存在較大缺口,部分大學畢業生開始成為“就業困難群體”,就業難仍是一些城市急需思考和解決的重要議題。
“民工荒”與就業難,看似互不相干,甚至彼此矛盾,卻均是供求關系未能理順的結果,均是就業市場亟待化解的命題。兩個命題若分別破解,則難度均大,且短期不易見效。若換個思路,把這兩個命題合二為一,則蘊涵著統一解決的真正路徑。
實際上,經濟回暖一方面是引起“民工荒”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解決就業難的利好條件;“民工荒”所空缺的崗位,正是解決就業難的新契機;“民工荒”倒逼企業技術更新、產業升級,恰能吸引素質、能力更高的人才前去就業,填補空缺;打工者分流到各地,處于就業鏈條的低端,恰恰有利于構成從低端到高端的就業梯隊,拉動當地的產業發展。
同時著手、合力化解“民工荒”與就業難,當先突破觀念和待遇兩大壁壘。要讓外來打工者融入“市民化”的進程,要讓新就業者看到上升的空間。惟有心安,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方能持續釋放能量。
在方興未艾的新一輪城市化、工業化浪潮中,急需各層次的人力資源、人才資源。打破“民工荒”與就業難之間的壁壘,整合就業市場,讓人力資源、人才資源合理流動,就能打造更大的就業市場,人盡其才,人盡其用,從而迎來加速發展的先機,消除容納力不強、人才積壓以及人才流失的就業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