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去官”與“放權”
記者:新教改明確提出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您如何看待這種“去行政化”?
賀優琳:盡管現在大家討論“去行政化”比較多地集中在高校,但由于長期受“官本位”思想影響,其實許多事業單位、企業、學校都套著各種行政級別,甚至連廟宇的方丈也不例外。中山教育系統這項改革比較早,2003年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鐵飯碗;2004年學校“去行政化”,校長無官一身輕。
我雙手贊成學校“去行政化”。校長就是校長,應該走職業化、專業化的道路。如果人為設定行政級別,弄得校長一門心思想到行政級別高的學校,不安心本校工作,肯定難以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做好本職工作,這不利于學校建設和發展。
記者:沒有行政級別后發生了什么變化?
賀優琳:大的感受就是輕松了。以前不管什么會,只要是處級干部就要參加,浪費時間。沒有了這頂“官帽”,無論你在中學還是小學,無論你在城區還是農村,無論學校規模是大是小,只要你干出成績就是好校長。校長們坐到一起開會時也不會因為官大官小而心理不平衡了。
記者:新教改一方面提出“去行政化”,同時也主張要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
賀優琳:應該這樣。在學校制度建設上要“去行政化”,但在辦學上則應“放權”。真正把責、權、利交給學校,就是大的辦學自主權。如今全國中小學都實行校長負責制,執行得比較好。
可以說,行政化是個“緊箍咒”,把人給套住了。我多年來一直主張,大學應該市場化,讓一批好大學走向社會,要給它政策,放水養魚,這樣國家可以集中財力辦好基礎教育。大學如今還是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辦好的難度很大。
責、權、利如何真正“還”給學校很關鍵,給校長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學校就可以辦好。校長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主張、理念辦學,辦出各具特色各有品牌的學校,如今的大一統管理,造成了相當多學校只有共性沒有特色。
■關鍵詞:“一考定終身”與“不拘一格”
記者:新教改提出要逐步實施高等學校分類入學考試,探索高水平大學聯考,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您怎么看現在的考試招生制度?
賀優琳:改變“一考定終身”和采取“多元錄取機制”是教育改革的重點,方向是對的。目前對老百姓而言,“公平”的還是這種大統一的高考——“公平”實際上也要打上引號。因為教育過程不公平,近年來欠發達地區考大學的學生越來越少。改革開放30年來,各地經濟水平差距拉大,教育的差距拉得更大。
自主招生的嘗試本來是要改變 “一考定終身”、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高考現象的,但搞得不好,反倒變成了“多考定終身”。像北大、清華聯盟等高校搞自主招生,考的題目比高考還難,參加過自主招生的考生到頭來還要參加高考,只不過是優惠多少分數而已,造成一批人后“多考定終身”,負擔加重。況且由于缺乏公信力,自主招生也無法保證公平。大家看看北大近的自主招生,有幾個是農民子弟?有幾個是欠發達地區的小孩?
記者:您認為自主招生的本質是什么?
賀優琳:自主招生改革的原意應該是不拘一格選人才,要讓不同的人有多重選擇,給有創新專長的學生以更多選擇機會。但可惜的是,不少高校的自主招生成了變相爭奪優生,一些奇才、怪才、專才反倒成了“一考定終身”的犧牲品。
自主招生不應該變相搶奪優生,真正優秀的學生不用優惠分數也會考上好大學,自主招生甚至可以放在高考后,看看有哪些落網的專才、奇才,把他們選拔出來,不要因為 “一考”就被判了“死刑”。我們國家不是缺全才,缺的是專才、奇才!
我覺得當前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關鍵是,教材、科目設置、考試科目、考試命題一定要中性化、大眾化,但現在教材嚴重城市化,考試內容嚴重城市化,本身欠發達地區的孩子,教育過程遭遇不公平,后又碰到高考科目設置、考試內容造成的不公平,使得他們越來越被邊緣化,這些問題應該好好解決。
■關鍵詞:“重點學校重點班”與“均衡發展”
記者:新教改明確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設置重點學校和重點班,在實際操作中會不會形同虛設?
賀優琳:大教育家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一個班幾十個學生,每個學生吸收知識的能力不同,硬要混合配置生源,一個老師肯定眾口難調,顯然一部分人公平了,另一部分人就不公平。
不管分不分重點班,我的理念是每所學校和每個老師心目中都不應該有差生概念,越是能力相對較弱的班級,越應該安排有教育教學經驗、有耐心愛心的老師來帶。
記者:義務教育階段怎樣縮小校際差距,達到均衡發展呢?
賀優琳:上好學校是人之常情,擇校風盛行對教育質量和社會公平提出了嚴峻挑戰,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優質教育資源太少。從我國現在的發展水平看,的公平和的均衡是不存在的,所以國家一定要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著力提高師資水平。
******************的報告講得真好,讀到“強國必先強教”、“只有的教育,才能培養人才,建設國家”這樣的語句時,我真的感動得想哭。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項長期工作,工作報告、新教改都已提出改革方向,關鍵是要落實。
吸引一批優秀人才加入教育隊伍,提高師資水平是改革的支撐。紀中近年來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成績,得益于從全國25個省市吸引了一批老師“猛龍過江”。
老師的積極性一旦激發出來。試想一個吃飯問題都解決不了的老師,如何讓他精神飽滿地去教育學生?一支不受社會重視的師資隊伍,如何擔當強教強國重任?現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待遇問題得不到重視,很多好老師跑了,受懲罰的是當地的后一代。
其實教育的問題一旦解決,很多社會問題就可以相應解決。人一被耽誤,后果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