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世博會開幕時間,門票價格全方位零接觸
世博會的開幕時間
2010年上海世博會概況
名稱: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簡稱:2010年上海世博會
英文全稱—The World Exposition Shanghai China 2010 ,簡稱—Expo 2010 Shanghai China
舉辦時間:2010年5月1日- 10月31日(184天)
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Better City,Better Life)
副主題: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新經濟的繁榮 城市科技的創新 城市社區的重塑 城市與鄉村的互動
選址:2010年上海世博會場址設在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沿岸,盧浦大橋與南浦大橋之間的濱水區域。
參展國家和國際組織預測:200個左右。
參觀人次預測:7000萬人次以上。
后續使用展望: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鼓勵并幫助參展者建造永久性展館,在世博會結束后作為各國歷史文化和 經濟科技的展示館。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交流中心,成為永不落幕的世博會。
世博會園區和展館參觀時間
世博園區和展館向公眾開放的時間不分工作日和周末、節假日。園區開放時間:9:00—24:00(15小時),展館開放時間:9:30—22:30(13小時)。世博會園區公共區域商業服務設施的開放時間與園區開放時間一致。9:00—24:00(15小時)夜場時間:17:00—24:00(7小時)。 根據歷屆世博會的經驗數據,參觀者一天在園區內參觀的平均時間為7至8小時。
世博會門票
世博會門票分為指定日票、平日票、三次票、七次票
指定日票是根據上海世博會會期參觀客流預測,對可能出現的部分客流高峰日采取限定參觀日期、上浮價格、限量銷售等調控措施而設計的票種
平日票只能在除了指定日的其余167天去參觀游覽
三次票和七次票指在會期中除指定日外,可任選3天或7天入園,一人一票,每天僅限入園一次,在規定的參觀次數內,可供持票者本人或他人使用。
世博會門票價格
2009年7/1起對個人開放訂票了,指定日180元,平日票140元.指定日是指5/1-3,10/1-7,還有閉園前后一周7天,共17天的票.指定日是世博會為分散客流量而設置的,如果是住在上海本地的話,只需訂平日票就可以了,因為除了那17天,剩余的一百多天,任意哪天都可進園的,當然只能去一次噢!可以致電郵政客服電話11185-6,可以免費送票上門的.
通過何種渠道購買
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交通銀行、中國郵政等四大境內門票銷售代理商將在全國范圍內開設2796個實體銷售網點,同時各代理商向個人售票的網站、電話也將全部開通。隨著世博會門票預售進程的推進,還將有更多的銷售網點為公眾提供便利的購票服務。 與此同時,境外各代理商也將在全球各地開始向個人售票。購票者應通過上述這些指定的銷售渠道購買世博會門票。 同時,有關部門將嚴厲打擊非法銷售上海世博會門票的行為,取締非法銷售的網點、網站、電話等,以保護廣大購票者的利益,維護票務市場秩序。
何種情況可獲優惠和免票
在預售過程中,很多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提出,希望將團體購買政策再延長一段時間。上海世博會組織者經慎重研究決定,在預售二期對團購平日普通票一次性滿100張以上,分級給予購買單位一定的價格優惠。 對殘疾人、老年人、在校學生、兒童和現役軍人,兩類門票都設有特定的優惠票種,價格低于普通票,但優惠票還需要等到明年1月1日起才可以辦理。 入園時,身高1.2米以下(含1.2米)的兒童可免費入園,為避免兒童走失,兒童必須由************陪伴才可入園。
門票遺失或損壞如何處理
購買門票后,購票人和持票人應根據門票背面提示注意事項妥善保管門票。組織者不為門票的丟失、被盜、破損或損毀提供任何補償。因門票損壞無法入園參觀的,持票人可在上海世博會舉辦期間,持票至上海世博會園區現場的票務處理點申請換票。
如何鑒別門票的真偽
普通公眾可采用以下四種方法來識別門票真偽。 眼看:在自然光或燈光下,可以用眼睛直接觀察五個特征。 一、門票正面的半透明波浪圖案:平視呈現古銅色,傾斜角度觀察呈現綠色;二、門票正面的下端文字背底:平視呈現金紅色,傾斜角度觀察呈現綠色;強光下,有明顯金屬光澤閃爍感;三、門票背面的珠光亮片:變換角度可觀察到票面不規則分布著藍色、金黃色、粉紅色、綠色的方形珠光亮片時隱時現,而且這種亮片是隨機分布,沒有相同和固定的位置,且自然鑲嵌在紙的內在結構中,與紙張有機融合為一體;四、對光透視,特別是在強光下,可清晰看見環形的天線陰影;五、門票背面有黑色背底的鏤空白色字母和數字組成的編碼。 手摸:門票正面下端文字的表面觸摸有明顯的顆粒狀粗糙感。 借助紫外燈:可觀察到2個特征。 一、門票正面隨機分布著紅、藍、綠三種顏色纖維;二、門票背面正中可見綠色的上海世博會會標、主題和吉祥物圖案。 借助放大鏡:可看到門票正面的主圖案周圍印有環形底紋“EXPO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