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試卷誰來評閱為公平? 今年高考閱卷,北京考試院對閱卷老師的資格做出了嚴格要求:高校的閱卷老師必須是博士學歷。這也就意味著,在讀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不能參與高考評卷。(6月8日 《京華時報》) 乍看新聞,恐怕不少人會產生誤讀,即理解成“北京要求高考閱卷者須博士學歷”。仔細解讀新聞,就會發現,“博士生學歷”的閱卷資格要求僅針對于高校的閱卷老師,也就是“臨時工”,并非所有閱卷者。 考試部門能夠把高考閱卷搞得如此鄭重其事。說不定,來年的高考作文還會請作家來幫忙,以增添文化上的權威認知。畢竟從公眾的心理期待來看,越是“專業人士”,讓人覺得越像那么一回事,博士就要比碩士更有說服力。可實際上,博士和碩士閱卷并無多大區別。甚至某種意義上,閱卷博士生跟閱卷的機器的性質相差無幾。也許,博士生的資質能說明權威,卻未必就能夠代表公平。因為在評卷的過程中,按照標準答案判斷才是實現公平的途徑。正因為如此,人們才發明了機器改卷這種方式。 因此,“博士閱卷”在技術層面值得商榷,難免有大材小用之嫌。但就出發點而言,應該得到肯定和支持。考試部門此舉目的意在保證公平,即保證實現公平的每一個細節。公平的升級在于細節的完善,北京對高考閱卷“臨時工”的資質升級,就體現了這么一點。不過遺憾的是,這種為保證高考公平無微不至的品質,只徘徊在閱卷這么一個環節。但,高考整體公平的實現,需要保證每一個環節的公正。 有文章形象地將高考比喻成“作弊攻防戰”,戰役中的“武器”從小抄發展到手機再發展到“間諜工具”,其“技術含量”年年都上“新臺階”,越來越像“007”。但從往年高考來看,這樣的攻防戰在作弊者“內外呼應”面前,守的一方往往輸得很慘。集體作弊、監考老師協同作弊事件,以往年年都有發生,甚至有些還規模宏大。真不知道今年會不會出現例外。 此外,還有加分、錄取等環節,從近些年來看,這些個環節已經成為了作弊的重災區。考生民族身份造假、各種一無所長的特長生享受加分優惠、“羅彩霞”們被冒名的事件頻頻出現……這些行為,對高考公平的破壞程度,遠遠超過評卷的失誤。這些不只是細節失誤,更是大體錯位。從每年高考弊案民眾所表現出的義憤來看,公權力染指高考,已經到位維護高考平等而不得不革除的弊病。 那么,加分、錄取等環節該請什么層次的“權威”、“博士”呢?藥方很簡單,那就是讓信息公開、接受公眾的監督。因為只有高考在陽光下進行,才可以消除暗箱操作的魅影。 考試已經結束,但高考卻還在進行。如何保證在各個環節都能夠公平公正,恐怕不僅僅是“博士閱卷”的升級所能達到的,而是要高考所有環節的全面升級。細節的完善、陽光機制的運行,高考公平的愿景才能終實現。 高考公平不能僅僅徘徊于“博士閱卷”的改革上,考生身份造假、公權力染指高考、冒名頂替……如何除去這些積弊或許比讓誰來閱卷更為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