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高考季”,各種關于高考的新聞,不斷引出話題。公眾關注的,莫過于高考作文。《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與你為鄰》等,甫一傳出,就引來無數“試作”;滿分作文、零分作文,也常會招致大量“圍觀”。
相比作文,對其他有“標準答案”題的關注,就少了許多。至多不過是考生拿著“標準答案”一一比對,對上了,皆大歡喜,謝天謝地;對不上,心中一沉,暗自擔憂。
實際上,作文這樣的主觀題,可以爭鳴;有“標準答案”的客觀題,也未必就要承認答案一定正確、權威。
去年高考后,有媒體“策劃”出一則新聞:福建省語文卷一篇15分的閱讀理解題,文章作者周某本人試做,只得1分。一個被作者認為說出內心真實意圖的選項,竟然是“錯”的。連作者本人都不知的“內心真實意圖”,實在難說是“標準答案”。
“標準答案”思維,不利于人才培養。考試追求標準答案,會倒逼教學中唯答案是從。分數靠答案,答案講標準,則思維難免僵化、思路難免受限。
更令人擔憂的是,學生一旦把答案當成權威,深信不疑,還怎么能擁有質疑精神?“我們的學校為何培養不出一流的人才?”錢學森之問,猶在耳邊,而一流人才,絕不會止步于“標準答案”。
有時候,有“標準答案”,反倒不是好事。比如一些所謂人生的“標準答案”,就讓不少人鉆進死胡同。去年,上海某校女研究生自殺事件,引起人們對成功標準的討論。所謂成功,就僅是有錢有名這一條“快車道”嗎?所謂幸福,就只有買房買車這一個“插卡槽”嗎?如果不顧個人興趣、性格,不顧人生信念、理想,甚至不顧社會倫理、道德,一味追求成功、幸福的“標準答案”,人生之路怎會不“越走越窄”?
有選拔,有考試,不可避免就有答案。我們期待,能給“標準答案”松松綁,獎勵考生的創新思維,而非死記硬背;獎勵考生的敢想敢說,而非條條框框。更重要的,我們要在社會生活中淡化 “標準答案”意識。答案豐富多彩,人生同樣豐富多彩,而國家和社會的進步發展,更依賴敢于創新、不墨守成規的人才。 ——據《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