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以下簡稱記):何院長,現在很多高職類院校和本科院校都喜歡提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問題,您對應用型人才這個概念是怎么理解的? 何院長(以下簡稱何):應用型人才這個概念內涵很豐富,其實我們以前就經常講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所謂應用,“應”就是反應、適應,“用”就是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由雅克·德洛爾任主席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曾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過一篇題為《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知、做事、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這四大支柱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也即當今社會對新型人才的要求。教育要圍繞這“四大支柱”加以安排,學以致用理應是其中的精華與核心。 順應國內外的這一發展趨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我國已經被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眼前各個層次的高校都強調自己在培養應用型人才,尤其是工科類院校:清華大學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普通的高職高專更是強調自己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但我們要看到,不同層次的學校,應用的內涵不同:科研型的高校更多的是培養科研型人才,“應用型”在這里體現于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應用能力;一般本科高校則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發展實踐能力,是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而高職類院校是培養懂理論會操作的技能應用型人才。因此,“應用型人才”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多層次概念,對高校而言,把握應用型人才的關鍵在于如何在不能完全預計到未來工作變化的情況下,使教育與未來的工作相適應。 記:天平學院由原先的民辦二級學院發展成為現在的獨立學院,其間對人才培養的理念有沒有變化? 何:天平學院由原先的民辦二級學院發展成為現在的獨立學院,雖然還屬于本科院校,但辦學層面上屬于本三批次,和蘇州科技學院本二批次有區別。我們將天平定位于本科和高職之間的層面,與此相應,人才培養的理念亦有所變化,主要體現在應用型的內涵上:理論不再片面地強調系統性和完整性,按照需要夠用的原則,更注重理論的實用性。實踐能力則更多強調動手能力和技能操作。天平遵循新的人才培養理念重新制定了教學計劃,創造性地加大了實踐性教學環節。如此一來,與普通本科學生相比,天平學生動手能力強;與高職學生相比,天平學生理論知識扎實,從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彰顯特色。 記:您認為獨立學院應該培養怎么樣的畢業生才會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何:當今社會,大部分用人單位需要的是高素質的實用型專業人才。受用人單位歡迎的畢業生普遍要具備如下特征:首先專業要對口,大學是由一個個專業有機組合而成,辦大學就是辦專業。獨立學院在設置專業時一定要和社會需要緊密結合,才能培養出適銷對路的人才。天平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管文藝結合的高校,設置的所有專業都是經過專家組論證,社會需求量大的熱門專業;其次素質要高,用人單位除了對人才的專業知識有一定要求外,也非常重視優良的個人品質,正所謂“業務上不合格是廢品,人品上不合格是危險品”,為什么學生黨員比較好就業就是這個道理。天平學院始終把素質教育放在首位,教育學生先學做人,再學做事;再次是實用,一般學校都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其實,用人單位需要的不一定是“專家”,而往往是拳打腳踢,樣樣都行的“雜家”。這就提醒我們要多方面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天平學院就格外重視提高工科學生的寫作能力,并對其進行系統的管理知識培訓,加強對文科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培訓等等。 記:天平學院在解決畢業生就業方面有些什么樣的好經驗可以跟大家分享? 何:就業工作不是到學生要畢業了才考慮要抓,而是要從頭抓起。就業的龍頭是專業設置,各高校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進行合理的專業設置。比如有些人才市場已經很飽和的專業如法學、國際金融等,以及一些偏冷的專業如考古、歷史學等,獨立學院就盡量不要辦。211高校培養這些專業的學生都很難對口就業,獨立學院的能行嗎?現在的家長都非常理性,報考好的學校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選擇一個去向良好的專業。其次,在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四年的培養過程都要為學生今后的就業考慮,如學生一進校就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安排學生更多地走出校門,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上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熟悉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后我們才把重點放到解惑面試實務,傳授面試技巧上。正是因為這些嚴密有序的措施,天平學院已經畢業的兩屆學生都保持了90%以上的就業率。 記:您想對畢業生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何:就業很重要,創業路更長,只有自身硬,生存才有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