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西煤化高級技工學校始建于1965年,1974年恢復辦學,是經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準設立的一所以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為主,兼有多種教育培訓功能的重要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基地。2002年以來,學校在汾西礦業集團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辦學方針,堅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 以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為著力點"的辦學模式,堅信"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學論斷,緊緊圍繞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這一主題,不斷主動、積極探索和完善人才培養的途徑與方法,為汾西礦業集團和周邊市(縣)區域性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近幾年來,學校全日制在校生從2002年的700多名發展到2006年的2000多人;各級各類培訓量由2002年的800多人猛增到2006年的3000多人;專業設置從原來的煤炭專業拓展到與煤炭相關的焦化、發供電、礦物加工、機電一體化以及機械加工、計算機應用等20多個專業;辦學層次從單一的中級技工提升到高級技工、技師、脫產大專、大專函授;職工培訓從井下特種作業人員拓展到非煤地面特種作業人員及煤礦礦長資格培訓等;形成了各級各類教育培訓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辦學形式也從單一全日制朝著校際聯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委托代培、定單培訓、生產技術服務等多元化方向發展。2004年學校被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準為高級技工學校和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2005年批準成為技師學院,2006年學校又被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批準為"國家二級煤礦安全培訓機構"資質以及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的"煤礦安全實訓基地"。總結回顧多年來所走過的路程,學校的體會是: 一、校企合作是培養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佳模式 為適應集團公司快速發展的用人需求,一是每年年初學校都要派人到集團公司所屬的各廠礦調查了解企業用工需求情況。在技工班招生上,按照集團公司需要制定招生計劃。在技師招生上,則從各廠礦生產現場具有實踐經驗的高級技工中選拔錄取。如在2006年學校選擇集團公司人數較多的礦井電氣維修專業工種做為首屆技師班招生試點專業。通過個人申報、基層區隊推薦、礦領導批準、考試等程序,嚴格考核,錄取了47名技術骨干做為首期技師班學員。這些學員的共同特點是:工作時間較長(均在本崗位工種上工作10年以上),具有豐富的現場經驗,都是各生產單位業務骨干和技術能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強。但普遍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特別是新知識、新技術的空白點很多,亟待充電,在處理綜合及復雜問題的能力方面仍需進一步提高。二是在教學計劃的制定、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習課題的確定和實施等方面,則完全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由學校和集團公司有關業務處室共同商定。 二、按需施教是學校為企業培養合格人才的教學改革重點 在教育教學上學校一直鼓勵教師在干中學、學中干。每年都要有計劃地安排專業課教師下礦(廠)實踐鍛煉,并有針對性地搜集、整理技術資料,使教學能與煤礦生產實際緊密結合。注重補充生產一線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避免了抽象理論教學的空洞乏味。此外我們還聘請基層工程技術人員到學校為教師介紹生產一線新 設備、新工藝、新技術的現狀,培訓教師使用實訓設備,使教師做到理論實習一體化教學, 由單一理論課教師,向既懂理論又懂實際操作的"雙師型"教師過渡。在教學改革上我們請有關部門專家結合生產實際,對學校制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進行審查,對教材中過時的知識進行刪減,增補新的知識。對專業工種應知應會的內容補充完善,使教師教學目的明確,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建立和完善實習基地是提高學生技術技能的重要舉措 由于學校隸屬汾礦集團公司,主要培養的人才是為煤礦安全生產服務,而增強技能的培養是做為合格煤礦工人的必需。為此,學校在集團公司各二級單位共建有12個實習基地。學生在學校理論課程學習結束后,就全部安排到生產現場進行為期半年到一年的生產實習。為保證學生實習的有效性,集團公司制定了嚴格的生產實習管理辦法,對不實習及實習天數不夠的學生,不予聘用分配工作。生產實習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提高綜合能力的重要環節,校企雙方都非常重視,為保證實習工作的嚴肅及規范,學校與實習單位簽定實習合同、學校與實習生家長簽定實習合同、學生與所帶師傅簽定師徒合同,通過以上方法明確各方職責,形成分工合作、相互督促、共同管理的生產實習模式。這些工作為順利完成實習教學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為保證實習教學工作規范有序, 由學校專業教師與礦(廠)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商討實習教學計劃的制定,使實習與生產實際相結合,使教學與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相結合。實習指導教師除學校派出外,多數是從生產現場聘用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業務技術骨干。由于學生全部為職工子弟,父輩都是煤礦工人,學生愿意學,師傅愿意教。為使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能全方位地了解、掌握本專業的操作技能,在實習過程中采用定期輪崗實習的辦法。對與本專業相關的崗位都要涉及到。通過這些方法使學生們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掌握了生產一線必要的實際操作技能,為畢業后盡快進入角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于校企雙方的嚴格管理和精心培育,學生職業技能鑒定通過率每年都在95%以上。與時同時,集團公司為調動學生參加生產實習的積極性,每月為實習生提供了480元的實習生活補助及40元的助學金。這種做法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實習的積極性,保證了實習的有效性,而且使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徹底改變了過去技校畢業生由于綜合素質差、動手能力低無人想要的被動局面。 四、依托企業辦學是職業技術教育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汾礦集團公司不斷加大了對學校的投入,特別是實驗、實習、實訓設施的投入。新建實驗、實習、實訓室有:電工電子仿真實驗室、煤化實驗室、采掘實驗室、通風安全實驗室、機電實驗室、礦山救護實驗室。加上2006年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的《煤礦安全實訓基地》,又增加實驗、實習、實訓設備23臺(套),使學校煤礦安全實習基地建設有了質的飛躍。目前,還有不少實訓設施已陳舊過時,急需更新。學校正在積極努力爭取集團公司和上級的支持,為早日把學校實訓基地建設成為設施一流、教學一流、管理一流、服務一流、質量一流的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訓基地而工作。 總而言之,校企合作辦學,必須建立在校企雙方相互信任、緊密合作的基礎上,建立在學生學習目的明確,企業深度參與之上。只有這樣才能大限度地挖掘、利用學校與企業的有限資源,才能大限度地調動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面的積極性,才能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才能實現企業、學校和學生互惠多贏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