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結合、校企合作,作為一種辦學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已在職業院校中被廣泛采用,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校企合作之路如何持久健康地走下去,筆者認為:
一是需求動力要合拍。供求一致、適銷對路,是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的呼喚。企業用工自主當然要擇優錄用,就業崗位稀缺必然是優勝劣汰,當下勞動就業的“買方市場”首先讓學校一方憂患重重,必須更加積極聯系“買方”,爭取企業的支持。國家企業自主創新的戰略為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依據,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完善使“依靠教育培訓提高能力建設”成為企業的理念,重視人才、支持教育、參與培養培訓過程是企業成熟的重要標志。只有把合作變成校企雙方的共同呼喚和內在驅動,外加長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才有可能持久健康發展。 二是誠信態度要一致。從大處說,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是全社會的責任,是企業和學校的共同理想,“共同育人”是校企合作的真諦;從小處說,職業院校要與企業交朋友,走出請進,常來常往,相互信任,加深感情。無論是工學交替、半工半讀,還是“訂單”就業、頂崗就業,真正讓企業信得過、留得下、靠得住,除技藝以外,學校和學生對企業的誠信度是至關重要的。 三是體制機制要創新。校企合作要調動和保護兩方面的積極性,單邊利益驅動是沒有生命力的,企業要追求利潤和回報也是無可厚非的。政府層面既要在法律上明確企業支持和參與職業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又要制定諸如稅收、資金、財物、人員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學校層面也要考慮與企業共同建立互惠互利的“雙贏”機制。 四是組織管理要跟進。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必然帶來教育教學管理上的一次變革。對學生而言,學校和工廠兩種活動場所、理論和實踐兩種習作內容、師傅和教師兩類指導者、徒工和學生兩種身份、掙錢和實訓兩種效益,這樣的模式需要校企雙方介入、共同管理。校企合作領導小組、校企聯合教研室等是必要的組織機構保障,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的如《一日生活制度》、《校紀校規和企業管理規章制度》等是制度保障,“一對一”、“分散式”等方式是具體的管理辦法。在某種程度上,管理的力度和效度決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效度。 五是學校整體要改革。“以就業為導向,滿足企業需要”是校企合作深層推進的基本原則。在企業介入的真實環境下,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學校如何考等問題,實際上牽動著學校的整體改革。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評價、“雙師型”教師素質提高辦法和專兼職教師結構以及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等都要改革。只有整體聯動、綜合運作,才能保證校企合作的深層運行。 學校先動起來,以動制動;學校先熱起來,以熱傳熱,企業與職業院校深度合作,不再遙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