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生源質量非常優秀,北大在北京大幅擴招,擴招比例約為44% 。其中,理科計劃數155 人,實際錄取232 人,提檔線為655分,高居各高校之首;文科計劃數101 人,實際錄取136 人,提檔線為632分。(7月12日《京華時報》)
北京大學在北京多錄了77名理科生和 35 名文科生,擴招比例之高,歷史罕見。在廣納賢才的大旗之下,此舉似乎彰顯的是北大慧眼識珠,爭當伯樂的開闊胸懷。然而在筆者看來,北大此舉卻未必會贏得滿堂彩,相反會招致外省考生與家長的非議。
在目前的錄取機制下,給予高校一定的招生自由度,的確利于有特殊才華的考生圓大學夢。但這種自由度并非可以無限放大。以北大為例,一下子在北京多錄取這么多考生,那當初招生計劃的制定科學性何在?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所有的高校都把招生計劃定得少一些,然后玩一個擴招的游戲,在給了高校自主權的同時,也給招生錄取舞弊提供了機會。
“因為北京生源質量非常優秀,所以進行了擴招!边@個理由看似合理卻經不起任何推敲。一方面,北京的生源質量優秀不優秀缺乏一個公平評判的尺度。以考分的高低來論,由于北京是自主命題,同其他地方的考試分數并不具備可比性;如果以素質論,可素質本身就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北京的學生會奧數、會音樂、會美術,可其他地方的考生未必就不會。另一方面,如果按照優秀就擴招的邏輯,既然北京的考生因為優秀可以通過擴招進北大,那么上海、天津、廣州的考生完全也可以說自己的考生優秀,要求北大進行擴招。
其實不只是北大,幾乎所有的名牌大學都存在著這種屬地照顧政策,在招生指標、招生政策上向所在城市傾斜。這可以理解為是高校的一種利己行為,但這種行為毫無疑問損害的是教育的公平。北大當然可以擴招,但也要告訴我們一個問題,北京的考生究竟有多優秀?用什么來證明北京的考生足夠優秀。如果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那擴招仍難免落入地方保護主義的窠臼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