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日前在北京首發。書中指出,高職高專畢業半年后就業率與非“211”本科差距不斷縮小,從2006屆到2009屆,差距百分比分別為7.2%、6.3%、3.8%和2.2%。2009年,全國示范性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達88.1%,不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的87.4%。專家分析,同樣的經濟形勢下高職院校的“一枝獨秀”主要源于其緊跟市場脈搏的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通過大量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職業素質養成、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方面更加符合企業的用人需求。記者從南寧不少用人單位了解到,隨著“人力資源成本”意識加強,在某些崗位錄用高職生比錄用本科生更劃算,而且因這類畢業生上手快,企業也節約了大量培訓成本。這種從注重學歷到注重動手能力的轉變,直接帶動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
長期以來,職業技能教育一直沒能成為學生尤其是城里學生的選擇。現如今,隨著就業難的日益突出,人們的擇業觀念和求學觀念都逐步發生了變化。近日,記者走訪了南寧市多家高職院校,力圖“探究”這一漸變。
就業新選擇
——“文憑不能說明一切”
每到臨近畢業,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負責招生就業的黨委副書記李一國就會忙得不亦樂乎:每天都接到企業向他要學生的電話,現在學校在校生已增至12000多人,每年數千畢業生被企業“訂購一空”,學校就業率已經連續3年超過95%。今年準備招生4100人,現在報名人數已遠超這個數字。
在許多人的印象里,職校生都是一些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現如今,職校一下子從“棄兒”變成了“寵兒”,成為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自主選擇,讓學生和家長們“放下身段”的正是職校的高就業率。
張女士家住南寧市青秀區,今年兒子高考成績不很理想,6月25日,張女士帶著兒子冒雨來到南寧國際會展中心參加高校招生咨詢會,并特意收集了一摞廣西高職院校的招生宣傳資料。“兒子高考成績一般,就算能考上大學也未必能找到工作。讀職校蠻好的,只要學好技術,工作一定能找到。”張女士告訴記者,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工作越來越難找,許多名牌高校的畢業生也找不到工作。她同事的兩個孩子,一個名牌大學畢業,一個職校畢業,大學畢業的到現在還沒個穩定工作,但另一個職校生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我喜歡數控車床這個專業。我覺得考大學不是惟一的出路,讀職校出來一樣能出人頭地。”
張女士母子的想法正是當下很多學生和家長共同的心理寫照。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而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前景卻日漸樂觀,這給家長和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實際的選擇。
與過去職校中多是農村孩子不同,現在,城里的孩子已占相當比例。“90后”很有主見,他們并沒有把職校當做高考落榜后的無奈選擇,而是視為升學時的眾多選擇之一。
高翔是土生土長的南寧仔,就讀于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剛上大二便已得到南寧市幾家公司的青睞,被請去兼職做公司網站設計與管理。他告訴記者,在校兩年,學校的實用性課程,加上大量的實習和實踐機會,讓自己的計算機能力提高很快,在兼職公司,甚至很多同事都得向他請教一些網絡上的問題。高翔很自信:“文憑也不能說明一切,自己會什么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喜歡這一行。”
積極實踐
——“一切以就業為導向”
“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大的區別,就在于以就業為導向,而不是以繼續升學、深造為目的。”李一國副書記表示,高職與本科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辦學模式,高職院校普遍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利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學生熟悉、精通專業技能,通過訂單式定向培養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直接參與企業生產,加之人才培養周期短,能夠靈活辦學,這使得職校畢業生在就業上占了很大優勢。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的一塊金字招牌。在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校每個專業在校外都有2—3個校企合作基地,這為安排學生實訓、就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學校每年9月份開學,12月份就開始派學生外出實訓,每學期3200個學時,但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學時各占一半。從大一到大三,算上暑假,學生每學年外出接受實訓的時間長達4個月。茶葉生產加工技術被譽為該校的“品牌專業”,也是目前廣西惟一開設此類課程的專業。學校不僅擁有實驗茶廠,還有40畝的茶葉種植基地,并與廣西農墾茶葉集團建立了“產學合作”項目。所以,該專業的學生總是供不應求,甚至有學生還未畢業即被茶葉加工廠或茶葉經營公司提前錄用,前去實習,繼而就業。
近年來,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還陸續與南寧市多家企業合作簽訂人才培養計劃,為企業輸送各方面的技術人才。李一國告訴記者,職校生的流動性小,動手能力強,是企業熱衷的人才,學生畢業時一人挑數職的情況十分普遍。而且職校畢業生的薪金也普遍看漲,初級技工在1200元左右,中高級技工則根據具體情況遞增,一些技工月工資甚至達萬元以上。許多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逐漸成為技術骨干,在企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前不久,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中銳教育集團舉行合作辦學簽約儀式,該學院準備以雙方共建項目——華汽合作項目為契機,來推動汽車專業的建設,5年內把目前單一的汽車電子技術專業擴大為汽車類3個專業。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劉延明介紹到,學校通過校企聯合,與多家知名企業合作,及時把握產業方向,共同設置專業并制定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機電、汽車等一批名牌專業。“校企結合從根本上改變了學校傳統的教學資源結構,在結合培養對象特征的基礎上,更加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進而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記者短評:
“技工荒”喊了好幾年,勞動典型一直在樹立,榜樣的力量再無窮,也比不上“就業難”威力大。一碗飯,幾十人甚至數百人搶著吃,換一樣吃不行嗎?當“北大學生賣豬肉”已不再是新聞時,很多人的觀念終于開始轉變了。
“好鉗工比研究生還難找”,這樣的勞動力市場是畸形的。職校生和高校生的比例失調,一方面是技工、特別是高級技工短缺,一方面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職業院校招生火熱,正是這一現象的折射。
的確,高職教育和本科教育不一樣,但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就業市場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系。對于高職院校來講,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其要義。白領固然讓人羨慕,藍領也并非低人一等,踏實努力、積累經驗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