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和企業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既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又符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規律。一般認為,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應包括培養目標、培養計劃、培養資源、培養方法、培養途徑以及質量監控等。 培養目標是教育價值的具體體現,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內容。大學的類別與層次不同,其培養目標也不同。高 等職業教育是以職業技術為核心,以就業市場為導向,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勞動者為根本任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法,必須以市場和社會需求,以企業對人才的知識、技能的需求為依據。學校應該根據自身的定位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等方面與企業需求對接,以培養學生從事某一職業或職業群所需要的應用知識和專業技能。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必須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使畢業生進入企業后能夠做到“上手快、悟性強、后勁足”。 “培養計劃共謀”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培養計劃需由學校和企業共同謀劃制定,它至少應包含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兩大支柱。制定人才培養計劃要正確處理好以下五個問題。首先是正確處理專業設置的針對性和通用性的關系。面向市場和面向就業來設置專業,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方面。在設置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和培養方法時既要強化針對性,使畢業生就業后能做到“上手快”;也要兼顧通用性,使畢業生就業后能做到“一專多能”。其次是正確處理基礎理論、專業技術、實踐教學的關系。高職院校的教學體系,應該明確地定位在“以職業和職業群為導向,以就業為目的,以職業技能為本位,以綜合素質為核心”。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和夠用”為原則。專業課程的理論部分應削枝強干、刪繁就簡。教學過程不重推導而重結論和應用。教學重點不是公式和概念的“為什么”和“怎么樣”,而應當告訴學生“是什么”和“怎么用”。專業技術教學要強化“針對性”和“實用性”。在專業技術教學中要增加工藝性、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強化新技術應用方面的內容。實踐教學需要強化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訓練,逐步形成基本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的實踐教學體系。第三是以學校和企業合作為平臺,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優化和完善“產學研”結合的校外實習基地非常重要。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技能水平,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機會。這就需要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策略,既要聘請企業內有實踐經驗的管理專家和技術骨干擔任實踐教學教師,又要讓學生和教師直接參加到企業的生產和項目開發中去。第四是加強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要根據學院的專業設置和教學特點,全面規劃,逐步實施。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要盡可能與社會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相適應,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訓練環境。第五是正確處理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社會和企業越來越重視選用既有學歷證書又有職業資格證書的高技能人才。職業資格證書已逐步成為行業選拔人才的通行證。學校在安排專業技術課程教學中,要盡可能把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的要求納入教學內容。由學院的教師與相關企業的技術人員合作教學,有利于更多的學生通過考試來獲取職業資格證書。 育人資源共享是學校和企業合作的保障。對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來講,常用的基本實驗實訓的設備是必須的。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把實踐教學盡可能搬進企業,搬進校外實訓基地,不但可以解決學校設備不足的問題,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經驗豐富、技能出色的兼職實訓老師,大大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同時,高職院校也應該聘請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來校上實訓課。有條件的還可以邀請知名企業在學校設生產車間(基地),或者建立校辦企業,請企業派人進行技術指導。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另一個重要載體,就是“產學研”一體。學校除了為企業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外,還根據企業的要求,一方面對企業的技術工人、技術人員進行知識更新,另一方面針對企業的產品或生產技術問題,以學校的教師為主或與企業合作進行技術攻關。
學校和企業不僅共同培養在校學生,而且共同培養企業的員工。培養道路共走,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因此,學校應規范實踐教學過程,提高實踐教學效果。教師應努力提高實踐實訓教學水平,建立嚴格的實訓(實驗)課教學過程記錄制度、教學過程巡視制度、教學質量監督制度和教學效果評價制度。實踐、實訓教學管理制度既應包括對校內實訓基地的運行管理,也應包括對校外實訓基地的運行與管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更加重視校外實訓基地的實踐實訓,學校老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合作教學,應大力提倡和實施啟發式教學,自學輔導式教學,師生互動式教學以及情景式教學,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方法和創造精神。(作者系金肯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