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高級技工學校是一所以培養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為主的綜合性高級技工學校。學校現占地800畝,開設專業28個,在校生6500余人,其中高級工培養數量為5500余人,占總數的85%以上。在校企合作辦學中,我們堅持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主體,以貼近市場、服務企業為導向,充分發揮和利用校企兩方面優勢,依托企業、產教結合,在專業建設、教學模式、人才培養上與企業展開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實現校企雙方的互動共贏。 一、立足雙方需求 順勢推進合作 校企合作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從我校開展校企合作的過程和效果看,校企合作的結合點和切入點,就在于校企雙方自身內在的發展要求。首先從學校自身發展的要求看。我校是在老校的基礎上易地新建的,新校建成之初,首先面臨的是辦學方向的選擇。一方面,新學校、新設施和新的隊伍;另一方面,辦學模式和教學方式跟不上技能人才培養的新形勢和經濟發展的要求,學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要求銜接不上,形成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需求之間的脫節。因此,學校認為,在新的條件、環境和形勢下,如果還沿襲以往的辦學方式、教學方式,就會使學校辦學與市場需求越來越遠。因此,必須走與市場結合、與企業結合的辦學路子,使學校辦學融入市場、融入企業。第二,從企業自身看,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也是企業的內在要求。近年來與我校開展合作的企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后備人才不足和生產不充分是他們普遍遇到的問題。這些企業迫切需要一個能夠提供人才培養與輸送的穩定基地,對校企合作有著強烈的愿望。正是由于合作雙方都有自身內在的需求,校企合作才能順利實現。 二、抓住關鍵環節 追求合作效果 我校在開展校企合作中,緊緊抓住產教結合這一關鍵環節,努力在打造企業化、產品化的教學環境上下功夫。 (一)加強基地建設,搭建產教平臺。實訓基地是實現產教結合的重要平臺。我校在推進校企合作、產教結合過程中,注重加強實訓基地建設。一方面,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按照“教學生產化,車間課堂化”的要求,先后投資6000余萬元,建設了以現代數字化機械加工、電工電子與工業自動化、現代計算機網絡信息、現代服務業為代表,面積23000多平方米的實訓基地。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開辟和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我校先后與天霖集團、宏大紡機、海信模具、特銳德電氣、海爾集團、中集集團、龐巴迪、富士康公司等幾十家企業建立了穩定、長期的企業實訓基地。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不僅為學生進行學習與生產實踐提供了保證,更為開展產教結合搭建了良好運行平臺。 (二)強化產教結合,實現校企一體。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我校堅持將產品教學融入全過程,通過導入技術、導入工序、引入產品等手段,將技能人才培養置于企業生產環境中,把今天的學生當作明天的員工來培養。我們的具體做法是努力營造“教學現場企業化、教學過程產品化、教學手段一體化”的教學環境。 (三)教學現場企業化。在教學環境布置上,發揮學校實訓基地的優勢,按照專業教學特點,開辟獨立的專業教學區,吸引企業入校,引入企業的文化理念、管理方式。如在與西門子公司聯合建設“先進自動化聯合實驗中心”過程中,西門子公司派出專業人員參與建設全過程,在設備布局、環境裝飾等方面,完全按照西門子公司的實驗培訓環境建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置身于真實的生產環境中,感受企業的文化理念、管理理念,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四)教學過程產品化。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實際也是產教結合的過程。只有學生手 “動”起來,學生的技能才能“硬”起來。因此,在與企業的合作中,我們把產品生產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通過動手熟悉生產流程、熟悉產品制作,達到與企業崗位生產要求相一致的培養目標。如在與海良精機合作過程中,合作方一方面圍繞提升專業技能水平,在企業內部為學生設置了涉及數控加工技術、機電一體化、焊接等專業30多個雙功能崗位,安排學生頂崗實習;另一方面又將企業出口產品數道工序和產品引入校內實訓基地,提供工藝文件、技術指導和產品,供學生教學生產。這種帶有明確生產標準、質量標準的產品教學,既促進了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提升技能水平,又為學生實訓生產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料保障。 (五)教學手段一體化。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雙方共同培養企業所需要的專業技能人才。這就要求學校的教學方式與企業的生產實際、崗位要求相一致,大限度地實現與企業崗位的“零距離”。首先,我們結合企業崗位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一體化教學改革。以課題教學、產品教學為主導,將教學課程及與之相配套的實習課題組合成一個教學模塊,在實施中根據教學內容、目標要求進行組合,實現專業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其次,適應企業的要求,引入企業的技術人員和培訓教材。雙方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定教學課題、內容、方式。如我們在與海信模具合作建設模具專業過程中,海信模具根據學校模具專業師資力量不足,設備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現狀,在投入設備、引入產品的同時,利用企業的技術優勢,向學校派駐編程、數控、工藝等技術人員,參與到學校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制定和實訓過程管理中。通過言傳身教,既帶活了教學,又培養了一批模具專業教師,形成了教學過程、實訓過程、產品生產過程的教、學、產一體化辦學模式。 三、鞏固合作成果,實現互動共贏 校企合作的開展,進一步密切了校企雙方的關系,促進了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師資培訓、資源利用方面的深度融合,使各自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具體表現在合作對象規模化、合作方式多樣化、合作效果多贏化等方面。 (一)合作對象規模化。我校的校企合作由起初“一專對一企”、“一校對數企”,逐步形成規模化、基地化的合作態勢。目前學校已與海信模具、深圳天霖、銀菲特集團、宏大紡機、元通機械、中集集團、富士康公司等80余家大中型企業和外資企業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關系。雙方通過定期召開校企合作交流會、畢業生招聘會等形式,交流信息,反饋意見和用人意向等。全校近6500名學生,已基本通過校企合作方式進行培養。 (二)合作方式多樣化。通過與企業開展不同方式、內容的合作,我校校企合作也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如以專業共建為主的“海信方式”;以訂單培養為主的“天霖方式”;以產教結合為主的“海良方式”;以頂崗實習,安置就業為主的“地恩地方式”等。 (三)合作效果多贏化。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和學校都獲取了良好的效果。對學校來說,推動了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的深入開展,提升了辦學競爭力,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使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為學生就業開辟了新的渠道。對企業來說,學校成為企業的人才培養基地,企業可以從中吸收優秀的畢業生進入企業,為企業的競爭和發展積蓄儲備力量。 四、開展校企合作的幾點體會 我們認為,開展校企合作需要處理好幾個關系。主要是:產品教學與課程設置的關系,產品與課題的關系,學校與企業的關系。 (一)在處理產品教學與課程設置的關系上,要認清產品教學就是將企業生產的各環節融入課程設置中,這就要求我們在設置課程時,要按照企業生產的工藝流程、技術要求、產品質量要求進行,并在教學中體現,以達到提升學生崗位技能水平,與企業崗位相對接的教學目標。 (二)在處理產品與課題的關系上,要認清產品是實現課題教學的載體,課題是產品的內容,兩者不可偏廢。在教學中,既不能強調產品而忽視課題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也不能過分強調課題而忽視產品在課題教學中的作用。 (三)在處理學校與企業的關系上,學校在選擇合作對象時,一是要積極主動,通過多種方式去爭取合作;二是要選準,根據學校專業建設要求、培養目標等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三是不拘一格,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只要企業有開展合作的愿望,能提供生產實習的崗位、用于教學的產品和就業崗位,我們都應該積極地與其合作。 總之,通過校企合作,企業的主體地位和學校的基礎作用得到了較好的發揮,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已成為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的一個有效載體。我校將在今后的校企合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加大合作力度,并不斷注入新的內涵,在更廣的領域、更深的層次與企業開展更緊密的合作,使校企合作之路越走越寬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