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大、清華、人大等數十所國內重點高校紛紛建立和擴大自主招生聯盟,這種趨勢的利與弊在社會上爭議不斷。前晚,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在該校網站上發表文章《關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幾點認識》,矛頭直指目前自主招生考試存在的諸多弊端。他認為,當前自主招生的實際效果和期望之間有不少偏差,這項考試與99.9%以上的考生沒有直接關系,較大規模自主招生聯盟的出現使得自主招生筆試更像另一次高考。
覆蓋面
自主招生
和99.9%以上的考生無關
在各高校開始自主招生混戰的時候,聽不到中國農業大學的消息,因為該校不在80所實行自主招生的高校之列。柯炳生在文章開頭解釋說:“中國農業大學作為一所985大學,是完全具備自主招生資格的。但是,學校出于種種考慮,除了體育和文藝特長生之外,從一開始就沒有申請開展自主招生工作。當時的學校領導做出的決定,顯示了深思熟慮和謹慎態度,我作為現任領導深表贊同和欽佩。”
“有一位詩人寫到: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自主招生的本來目的到底是什么?有人說,是要打破一考定終身的局面;有人說,要選擇創新型人才,等等。”柯炳生認為,自主招生針對的是兩部分學生,一是特長顯著的,二是綜合素質特別高的。
他算了一筆賬:“這項政策的本意就是針對少數考生的。少到什么程度呢?根據有關方面數據,每年以自主招生形式錄取的考生大約1.5萬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二的學生沒有自主招生的優惠也可以進入同樣的學校,即真正享受到自主招生優惠的考生為0.5萬人左右,占全國每年1000萬考生總量的0.05%。因此,就這個意義看,迄今為止的自主招生,與99.9%以上的考生沒有直接關系。”
效果
大規模自主招生聯盟
更像另一次高考
自主招生能否選拔出綜合素質高,但又在高考中不能充分發揮出水平的學生?柯炳生認為,自主招生的實際效果未必能夠滿足人們對之寄予的很高期望,即實際效果和期望之間會有不少偏差。
他進一步解釋說,自主招生的核心環節有兩個:筆試和面試。“就筆試而言,關鍵的是無法說清楚一個道理:憑什么認為自主招生的考試題比高考題更科學、更可靠,更能測驗出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如果真的如此,那為什么不能把自主招生試題變成高考題?或者,如果認定自主招生的出題者更高明,那為何不請他們進行高考命題?自主招生筆試,除了多了一些偏題、怪題和難題之外,與高考真的不同嗎?較大規模自主招生聯盟的出現,提高了自主招生筆試環節的效率和便利,但與此同時,也使得自主招生的筆試更像另一次高考了。”
“就面試而言,多了這樣一個環節,在理論上當然是有助于更好地考察學生的,但是,在操作層面,問題很多。面試題目,不可能、也不應該有標準答案,而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評委的主觀判斷。對那么多同學進行面試,肯定需要很多個面試小組,如何能夠保證不同小組的評價標準都大體一致?綜合素質到底包括哪些?對于中學生的幾十分鐘的面試,是否真就能看得很清楚?面試結果會形成幾十分的差別,是否真就反映了學生素質的差別?”柯炳生質疑。
他還認為,對那些特長顯著的學生,尤其是體育、藝術、數理化方面的偏才怪才,現行的體育、文藝特長生以及保送生政策是能夠比較好地解決的。
弊端
招生過程存在不公平
“自主招生還存在著一個更大的問題,這就是其過程的公平性。”柯炳生的這個觀點,也是廣受社會詬病但各校宣傳自主招生政策時極力澄清的。
柯炳生稱,所有的自主招生考試都是有門檻的,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有形的門檻,是只有某些學生才能獲得參加考試的資格。這與高考不同——高考是向所有人開放的。無形的門檻,是那些經濟困難的學生,無法遠途旅行,到自主招生的學校參加考試。面試環節的問題也同樣,按照現在的自主招生模式,是只讓很少的人進入面試,對于那些沒有參加面試的人來說,就是一種不公平。如果讓很多人參加面試,那將是無法操作的。”
他認為,國外大學在國家統考基礎上行使自主權且運行良好,這種做法在我國卻難以照搬。除了國外大學有高淘汰機制外,原因還包括國外的高中成績單和專家推薦信的可信度比較高,人情因素在招生中起的作用很小,很少有家長為子女上大學的事整天找校長和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