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呼喚新型農民,然而,肩負培養重任的農業中等職業教育卻遭遇發展難題,學校數量減少,不少涉農專業“易幟"
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當前,農業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狀況如何?農業中等職業教育是否與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相適應?如何加快發展提升其支撐現代農業的能力?日前,記者深入基層就農業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采訪,希望就此問題尋找解決途徑和答案。
數量減少 專業老化 師資流失
職校紛紛“離農”易幟
在2000年更名為營口市農業工程學校之前,遼寧省營口市農機校作為該市的老牌農業中等職業學校,其招牌專業就是農業機械專業,建校幾十年來,為社會培養了萬余名農機技術人才。但是隨著近年來農業中職教育的不景氣,該校曾經的招牌專業卻成了“空頭”的專業名稱,不再招生,轉而發展紅火的港口和汽修專業。
營口市農機校的尷尬境遇只是眾多萎縮的農業中職校的縮影。據日前教育部等五部委的一項聯合調查顯示,1998年我國有各類農業中等職業學校500余所,而目前僅剩237所,十余年間銳減了300余所。在減少的學校中,大部分升格為高等農業職業學院或合并到其他綜合性高等職業學院。許多農業中等職業學校升格或被綜合性職業院校合并后,農業學科體系被分割,實訓場地和設備被擠占。
與農業中等職業教育日益“蕭條”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農業實用技術人才的急需。農業部的相關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占0.13%,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96.4%。而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60%,平均萬畝土地僅有0.8個技術人員,萬名勞動力僅有0.16個技術員。
如果說當年營口市農機校的“轉身”尚屬無奈之舉,那么還有部分農業中職校則是主動把視角從農村轉向城市,從“主要為當地農業經濟服務”,基本上轉為給城市輸送勞動力的“就業教育”,其涉農專業紛紛停辦。在2010年的兩會上,民進中央就專門針對這些問題組織調研,并提出了“不要讓農業職教成為‘離農’教育”的建議。教育部等五部委就如何加快發展農業中等職業教育的調研報告顯示,目前,許多農業中職學校都傾向設置就業前景好、市場需求量大的非農專業,一些反映農村經濟社會及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和需要的涉農專業卻很少開設甚至不開設,農業中等職業教育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較弱。
由于大部分涉農專業處于勉強維持生存的狀態,地位逐漸邊緣化,導致大量涉農專業優秀教師流失,新教師又得不到補充。教育部統計資料表明,全國中職學校農林類專任教師由2000年的2.49萬人下降到2008年的1.71萬人,銳減了7793人,減少了31.29%,其中流失的大部分是優秀教師。而與這1.7萬專任教師相對應的,則是64.89萬農林類專業在校生,師生比約為1:38,和國家制定的高中階段教育1:20的師生比標準差距巨大。
認同不高 經費不足 培訓缺失
農業中職發展面臨三道“坎”
學校數量銳減、專業老化空置、師資流失嚴重已成為目前我國農業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舉步維艱”的“攔路虎”,而在這些不盡如人意的現狀背后,折射出的更深層次原因則是社會對農業中職教育認同度不高、經費投入不足和師資培訓體系不完善。
2010年,貴陽“超級菜農”劉興林遇到了一件頭疼的事情,著手擴大千畝蔬菜基地的他開出了十萬年薪招賢納才,不想卻屢遭“閉門羹”,“求職應聘的學生陸陸續續倒是來了不少,但是一回去就沒有音信了。可能是因為公司的工作環境確實挺艱苦的,一來工作地點在農村,二來也沒啥像樣的辦公設施”。
和劉興林一樣,在貴陽面臨著“招工難題”的種植大戶還有不少。“農業中職教育的生源以農村為主,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較多,城里的學生不愿意學農,農村的家長更希望孩子跳出‘農門’。辛苦供了幾年,還要回去那么辛苦,他們覺得不值得。”貴陽市農委副主任潘劍分析說。
采訪中很多校長對記者表示,由于生源少,教育成本相對較高,一些新型、先進的教學設備無力購進,一些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無法應用,有些專業,學生只能在教室里、在黑板上進行“理論”上的訓練和實習。
根據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統計數據,2009年農業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儀器設備值為1857元,而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儀器設備值為2120元,農業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明顯弱于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平均水平。有關專家分析說,造成農業中等職業學校辦學經費短缺的原因一是農業中等職業學校隸屬關系改變對辦學經費來源影響較大,1998年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后,行業部門不再直接舉辦或管理農業中等職業學校,農業中等職業學校沒有了經費劃撥渠道;二是地方政府對農業中等職業學校和涉農專業點專項投入力度不夠;三是涉農專業缺乏吸引力,中職學校不愿向涉農專業投入更多辦學經費。
專業實習教師的缺乏也導致了職業學校出現“黑板上種田,教室里開機器”的現象。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有的學校想通過聘請社會技術人員來解決,但教學效果受到聘請人員的能力和素質制約;有的學校想將本校成績優異、技能突出的優秀畢業生留校任教,但限于國家對學歷和資歷的要求限定,他們不能夠獲得正式的編制和身份等。這樣,這些職業學校教師尤其是實踐課教師的任用就形成了這樣一種高校畢業生不勝任、專業人員不愿來、優秀畢業生留不下的尷尬局面。
來自教育部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03-2009年間,全國中職學校農林類專任教師中擁有高級職稱比例一直在上升,中級職稱比例保持不變,而初級職稱及無職稱比例在下降。有關專家認為,這表明參加工作不久或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比例在下降,教師隊伍總體呈現出年齡老化趨勢,急需建立完善的師資培訓體系。
讓從事農業變得更有吸引力
加大政策支持提振農業中職教育
農業職教之所以出現“離農”狀況,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農民從事非農產業的需求增加,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壓力增大;二是由于我國農村提升和改造傳統農業、推進農業的工業化和專業化進程較慢,一個較大規模的農產品加工和農業服務體系還未形成,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和消化的需求和容量還不大。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蔣錦標認為,應將農業中職院校的發展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需求結合起來,“雖然部分農業院校由于招生難等原因紛紛更名易幟,但農業院校的發展空間還是非常廣闊的。農業院校應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和設置,追求持續發展。”
要解決農業職教長期偏弱的問題,就必須使從事農業成為一項極具吸引力的事業。為使農業變得更加有吸引力,不少地方都在采取舉措。江蘇省太倉市建立現代農業創業園,為青年投身現代農業提供實踐基地。為了鼓勵農村青壯年參加農業創業,上海浦東新區計劃在農田基本建設、現代農業技術、設施購置等方面對本地創業農民給予財政補貼,創業初期3年內給予基本工資每月800元的補貼。這樣,有想法、有基礎的農民熱情被調動起來了,郊區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農業關系國計民生,農業中等職業教育對農村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這個問題上,政府需要加大政策力度扶植。為了推動農業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教育部制定并發布了中職三年行動計劃,專門提出了中等職業教育支撐現代農業及新農村建設能力提升計劃,要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改善農業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扶持建設1000個縣級職業教育中心,辦好1000個涉農專業點,努力擴大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林類專業招生規模,并充分發揮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指導委員會作用,完善專業設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據了解,教育部還將創新農業中等職業學校管理體制,加強統籌,發揮行業部門指導作用,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同推進農業中等職業教育,并全面提升農業中等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在“國家級中職改革創新示范學校”建設中,創建80所以上農業類國家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學校,使30%左右的農業中等職業學校成為培養農、林、水、糧等行業技能型實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優質特色中等職業學校”建設中,扶持100所含涉農專業的縣級職教中心。對涉農專業人才需求大、經濟欠發達、農業職業教育發展落后的地區,在項目安排上給予重點扶持和傾斜。此外,教育部還將制定“農業中等職業學校建設標準”和“中等職業學校涉農專業設置標準”,提高涉農專業生均撥款標準,建立高等農業類院校對口幫扶農業中等職業學校和中職學校涉農專業點機制,扶持、組建農業職業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