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了559萬人,比2007年增加了64萬人。2009年陜西省高校畢業生有28萬人,加上中專、高職、中技等畢業生,全省高校及各類畢業生總人數近40萬。從9月20日開始,教育部等部門主辦的今秋首次全國高校畢業生網上招聘活動也將正式啟動,2009屆高校學生就業序幕拉開。但是,前程無憂數據調查顯示,對于不同地域、不同專業、不同心態的高校畢業生,求職遭遇也會有所不同。
■“冷門”專業漸搶手本科生平均薪資2000~3000元
日前,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公布了全國普通高校規模以上專業2007年的就業狀況,其中涉及本科專業226個。根據對2007年各本科專業初次就業率的統計,就業率位于前10位的專業是:金融、園藝教育、機械制造工藝教育、機電技術教育、電氣技術教育、汽車維修工程教育、烹飪與營養教育、市場營銷教育、德語、法語。
2008年無憂指數學子就業年中盤點數據顯示:從總趨勢來看,值得關注的是,以前被認為是冷門的專業,現在卻已成為就業率較高的專業,諸如地質學專業、地球化學專業、大氣科學專業、茶學專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而反觀近年被認為較熱門的專業,如法學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英語專業卻并未與人們的期望相稱。
就業起薪方面,學歷仍然是一個常規的決定因素。碩士畢業生平均薪資為3307元,3000~5000元薪資段的比率高,為55%%。本科畢業生平均薪資為1798元,2000~3000元薪資段的比率高,為57%%。大專平均薪資在1287元,處在1200~2000元薪資段的比率高,為62%%。
■多數人首份工作是跳板京滬穗深仍為選擇地
前程無憂調查顯示,有12%%的職場新人在半年內就有跳槽的打算。在一年內更換第一份工作的占36%%,考慮在兩年內跳槽的占28%%,僅有24%%的新人認為工作3年或者更久再換崗為宜。
應屆畢業生小張告訴記者:“我認為,第一份工作不可能讓自己完全滿意,尤其是對于剛剛畢業沒有多少經驗的我來說,對工作的期望不能太高。能滿足一兩條預想就足夠了。”小張認為,目前的工作是一個取得經驗的途徑,一年后會考慮采用“騎驢找馬”的戰術換工作。
此外,雖然國家對于畢業生就業的政策一直在向基層向西部傾斜,但仍難以撼動京、滬、穗、深成為畢業生就業選擇地的誘惑。有調查顯示,在被問及“您認為比較理想的就業地區為哪些”時,85.46%%的大學生選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地區;而愿意到國家急需人才的邊遠城市或農村地區就業的大學生只占到調查人數的5.70%%。
而京、滬、穗、深扎根畢業生心里的原因在于:大城市能獲得更高的視野與事業發展機會。雖然生活成本較高,但眾多學生仍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生活質量,終在大城市找到生活與事業發展的平衡點。
■大多數企業更謹慎跨國名企獨愛應屆生
新實施的《勞動合同法》給企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其中的部分沖擊被轉為對應聘者的把關加強,這對應屆生的影響大。
西安前程無憂公司的張蕓認為,雖然新勞動法更注重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但其中的相關條款使得企業在用人時慎之又慎,以免增加額外的用人成本。因此,對于變數大的應屆畢業生,許多企業都選擇了放棄的態度。從事快速消費品行業的周先生表示,工作經驗是應屆生的先天不足,另外,心態不夠沉穩,這些因素使得一些規模不大的企業很“排斥”應屆生。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一些跨國知名企業仍然對優秀畢業生情有獨鐘,為尋新人才開始主動出擊。早在今年暑期前夕,微軟、安永、泰科、英特爾、Google等眾多跨國知名企業紛紛啟動實習生招募項目,以增加人才儲備、減少磨合期的綜合實踐。這一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讓國內一些企業開始效仿。(記者 彭宏)
名校光環在逐漸減弱
通過對成功就業被訪者的調查,我們發現48.9%的人,成功秘籍是不斷面試,積累面試經驗、以量取勝;其次還有21.6%的被訪者是因所學專業搶手而成功;而名牌效應和關系效應的作用所占比例較低,分別為8.0%和11.4%,并且較之以往有明顯降低。
這些總體反映了企業對人才的定位,已經從單純追求名氣,或是注重關系、人際利益而逐漸轉化到重視個人能力的務實層面。
應屆生薪酬心理預期大幅下降
面對日益加劇的就業壓力,被訪者群體的普遍薪酬要求趨于現實。超過80%的應屆畢業生的期望薪酬在2000元以下,期望工資水平超過3500元的被訪者僅占3.6%.這種較低的心理預期,真實地反應了就業市場的現狀。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應屆生務實的心理與行為轉變。
對于就業空間的期望,超過一半的被訪者不再關注企業的性質,自身在企業中的發展空間成為他們關注的問題。無論是外資企業、國有企業、或是民營企業,只要有發展空間,36.3%的人就會進行嘗試。民營企業和私人企業依然不是畢業生們選擇的重點。令人驚奇的是,以往很熱門的事業單位,僅僅成為5.5%被訪者的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事業單位的按部就班、慢條斯理的辦事方式,很難與80后一代追求激情和奮斗的性格相吻合。
IT、教培和金融等行業成為就業熱門
調查顯示,目前的求職熱門行業仍然集中在傳統的IT、金融行業。令人關注的是教育行業成為第二大就業熱門行業,反映了新形勢下教師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和日益提高的待遇,對應屆畢業生的吸引力逐漸提高。
然而與我們前一調查項目中顯示的結果相比較,就業率為3.4%、位居十行業中末位的“機械”行業,卻在就業熱門排行榜中名列第四;而就業率名列榜首的建筑行業,似乎并不太引起就業者的熱情,排名直落到第七。這樣的對比是否能夠成為一個悖論?哪些地方該引起人們的注意?有什么可以借鑒的嗎?應該是所有職場人以及研究者值得關注的問題。
不同專業畢業生對薪酬的期望差異明顯
調查結果反映出不同行業的畢業生對薪酬的期望也有明顯的差異。從平均水平上看,建筑、醫藥、服裝和IT行業的起薪要求明顯高于其它行業。畢業生比較關注的教育行業,期望薪酬并不高,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們選擇教育行業的初衷,并不是從薪酬出發,而是從穩定性出發的。
值得關注的是,建筑行業的表現十分特殊,它是就業率和行業期望薪酬高的行業,但是選擇這個行業的畢業生比例很低。這說明在就業過程中,如果能冷靜分析市場行情,選擇一些非熱點但是發展潛力大的行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0%職場人期盼得到就業指導被訪者中有80%的人表示需要各種形式的就業指導,以便在以后的求職過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有20%不愿接受就業指導的應屆生,據我們現場了解,發現原因大多集中在“浪費時間”,或是“就業指導起不了多大作用”。
由此,我們可以預計,應屆生就業市場呼喚專業而有效的就業指導,而這種強烈的市場需求,必將成為人力資源專業機構的下一個機遇。成功把握機會的企業或機構,不僅可以獲得商業利益,而且可以為大變革時代的中國盡到一份社會責任。
職場部分:
洶涌的應屆畢業生就業大軍,經過各種磨練,終于進入企業工作。在職場磨礪幾年以后,他們的感受又如何呢?
工作狀態和激情下降 薪酬為首要不滿因素
我們對影響員工滿意度的十大因素進行了滿意程度調查,根據調查結果,近一半的被訪者對自己當前工作狀態和薪酬情況評價為“一般”。僅30%的被訪者對當前工作現狀比較滿意或非常滿意,如果進一步問道它們的薪酬情況,只有12%左右的被訪者表示比較滿意或非常滿意。無論從客觀的工資水平,還是主觀的心理狀態,職場人士的總體感覺職業生涯現狀一般化,工作激情不夠。
69.6%被訪者的第一位不滿是薪酬體系。雖然在剛剛進入職場的時候,由于競爭力不夠的原因,位置的重要性強于薪酬的重要性,但隨著工作時間的增加,大家還是關心經濟基礎。被訪者關心的第二位是個人發展機會,但是好的個人發展機會,隨之帶來了薪酬的提升,其實還是落到了關心的經濟利益。
性別不同影響著職業發展
由于男女思維方式和個性的差異,在職場中的表現也呈現出不同。調查發現,女性擅長溝通、情緒波動大;男性升職快、事業心強。對于傳統認為的男性抗壓能力較強的觀點,本次被訪者普遍認為,當前職場男女在抗壓力方面基本上不相上下了。
由于性別和性格等方面的優勢,大部分企業的管理者都是男性。調查顯示,有72.2%被訪者的直接領導人是男性。
職場人看中其領導素質領導人的能力高低直接影響到其下屬的職業發展,所以職場員工對領導人的各種素質和能力是十分看重的。調查中發現,目前企業領導人普遍在敬業、自信和務實方面比較擅長,但是在人才培養、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方面表現較差。然而后者其實是建立可持續發展企業的關鍵要素,所以當前中國企業領導人應該在這些方面做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