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探索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和重點產業人才供需年度報告制度,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于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
將就業率與專業的評估相掛鉤,這種行為的根本目的是要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建立就業狀況反饋機制,實現人才培養、社會需求與就業的良性互動。但調整專業,到底應該哪方說了算?
調整專業,好是由高校自己說了算。各個高校根據社會需求,打造特色專業,才是培養具備較強就業競爭力人才的正確途徑。學科調整不能唯就業率而論。以就業率為標桿來決定某個專業的取舍,無形中就對專業進行了所謂的冷熱劃分,導致學生們一窩兒蜂地選擇上熱門專業。
專業有冷熱之分嗎?答案是否定的。專業是沒有冷熱之分的,只有方向的不同。以 工程造價專業為例,前些年一直說要砍,但隨著房地產迅猛發展,這個專業的畢業生這兩年需求量大增,供不應求。如果當初砍了這個專業,誰來滿足社會需求?在專業的設置上,既要考慮當前,又要考慮產業未來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進行充分調研,調研的結果才是學科調整真正的風向標。
教育是一種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對話,我們必須把過去的傳統保存下來,交付到下一代的身上,這就是哲學、數學等基礎學科存在的意義;這些就業率不太高的基礎學科不僅不能砍,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建設文化科技強國,離了這些就業率不高的專業,恐怕真的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