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源逐漸減少,公辦高中資源豐富,在不少民辦學校為生源發愁時,卻有這樣一所學校,在短短4年間將辦學規模擴大了10余倍之多。這所學校就是山東省煙臺市中英文學校。那么,其中的轉變究竟是怎樣完成的---
回想起4年前第一批177名學生剛來學校的情景,煙臺市中英文學校校長趙明芳感觸頗深。當時很多人都對這所學校能不能辦得起來表示懷疑,但現在,學校已吸引了2400多名學生在此就讀,讓當地的老百姓不得不刮目相看。說起快速發展的訣竅,趙明芳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學校緊緊抓住了幾個攸關質量的關鍵詞:課改、育人和教師。 分層教學、課堂授課改革、導師制,在課改的道路上實現“三步走” 2003年夏天,第一批學生走進了中英文學校高中部。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是中考落榜者,不僅沒考上當地重點高中,甚至連普通高中也沒考上。如何才能轉變這些人們眼中的“差生”呢?中英文學校決定進行教學改革,根據因材施教的思想,把學生按基礎編成A、B、C三個層次的班級,實施分層教學。 A層班級除認真落實教學大綱之外,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提高;B層按時完成教學任務,適時加寬內容;C層打牢基礎,查漏補缺,確保完成教學大綱的全部要求。與此同時,學生可以在三個層次之間進行流動,依照個人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的學習環境。 分層教學完成之后,學校又進一步實行了課堂授課改革。在山東省新課改展開的第一年,該校就在課堂授課上大膽創新,并逐步探索出了“引動導探、自主合作、建構運用”的授課模式,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誘導學生在積極的探究中學習,大大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掌握和思考能力。 當新課改進行到第二年的時候,學校發現依然有“弱勢群體”---學習困難的學生,這些學生單純依靠課堂根本完不成學習任務。于是,學校又走出了第三步:為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學困生配備“導師”,針對學生的特點為其制訂佳學習方案和發展計劃。 學生潘強在初中養成了迷戀上網、經常曠課的不良習慣,家長幾乎對孩子絕望了。2003年,家長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他送進了中英文學校。入學之后,連續兩次考試,潘強都是全班后一名。班主任王京飛認為,素質教育的關鍵是面向全體,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于是他自告奮勇地擔任了潘強的導師。 經過分析,他確定了幫助潘強的三個要點:一是給他更多的關愛,用心靈贏得心靈,并且把這種感情轉化為上進心;二是喚起潘強的學習欲望,抓住他的點滴進步,給予及時表揚,讓他不斷享受成功帶來的樂趣;三是用耐心對他的不良習慣反復矯正。經過不到一年的時間,潘強和王老師成了知心朋友,學習成績很快有了起色,2006年高考時如愿以償地考上了大學。 “欲成才先成人”,從育人入手為學生補上精神的“鈣” “優秀人才的培育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通過教育為學生造就一個強大的頭腦,讓每個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在該校校長趙明芳的倡導下,學校教育處為每個學生建立了個人發展檔案,對學生的行為、學習、思想品德等方面進行測評;教師則結合平時對學生脾性、品質、性格的了解,通過師生談心、晨會、主題班會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規范教育和養成教育;圍繞“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負責”的不同主題,學校還多次組織讀書比賽、愛心教育、演講比賽等活動,為學生種下一顆有良知、有責任的種子。 “今天開家長會,我父親來的時候并沒有帶大包小包,只有一小袋栗子。這是一袋什么樣的栗子? 熟的、去殼的、去內層皮的、蟲眼處被挖掉的、拿起來就可以直接吃到嘴里的!這一小袋栗子在我的心里是多么的沉重!我甚至能夠想象,父親剝完這一袋栗子,他的手會是什么樣的感覺!”這段肺腑之言,出自學校文科班學生程朝鵬的一篇日記。 程朝鵬原本是一個性情比較孤僻的孩子,學習基礎很差,中考時連普通高中都沒考上,跟家長的關系也很僵。他的導師宋建新從親情入手,把學校一直很重視的感恩教育的理念一點一滴滲透到他的心靈深處,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僅僅兩個多月的時間,他就深刻地懂得了感謝自己的父母,并且把這種感恩轉變成動力,加倍努力學習以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回想與學生共同努力的那段日子,宋建新深有感觸:“育人就好比是種莊稼,需要澆灌、施肥、松土。你今天剛施了肥,明天、后天甚至更多天以后,可能覺得它們并沒有長高、長壯。但實際上它們一直都在生長。更重要的是,只要我們精心培育,它們一定會長好。” 對于學校以活動育人的理念,剛開始也有許多教師不理解,這么多的活動占用學生大量的時間,會不會影響學習成績?可時間一長,他們放心了。因為他們發現,一個有責任感的學生會主動要求上進,學習動力的增加帶來了學習效率的明顯提高,完全彌補了“耽誤的時間”。 思想成長比業務成長更重要,教師要做“會學習”、“會反思”的人教 師是學校教學質量的保障。實施課程改革、教育學生成才,離不開具備先進教學理念的師資隊伍。 為此,該校努力倡導教師做“兩種人”---會學習的人和會反思的人,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同時,敦促教師的思想成長。 學校開展了一系列“鑄師魂”工程:先是訂購了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教師人手一本,進行教育理論學習,之后統一考試,將考試成績納入教師考核,通過強制學習使教師產生共鳴和震撼。大部分教師由此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都主動訂閱了有關的教育期刊,并在學習和交流中使教育思想得到升華和完善。接著,學校又把美國費拉爾凱普著的《沒有任何借口》作為教師必須學習的第二本教材。“沒有任何借口”是美國西點軍校奉行的重要的行為準則,它強化學員想方設法去完成任務,而不是找借口。通過學習,敬業、責任、服從、誠實的精神和態度深入到了教職工當中,使每一位教師認識到了自己的責任,強化了主人翁意識。該校副校長顏世芹告訴記者,當學校把教師所寫的教學日記合成集子印刷出來時,在教師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極大地鼓舞了教師的工作熱情。 “從來到中英文學校的第一天起,我就感覺到了這所學校的與眾不同。學校領導有著先進的教育理念,一開始接觸我還有些不太適應,但一流的教育教學成績說明了一切。”高一數學組的張海英老師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可以說,來到中英文學校,我大的收獲就是先進的教育理念充實了我的頭腦,讓我在工作上不斷提高。” 在先進教育理念的引導下,中英文學校如今已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50多名優秀教師,不少學生從內蒙古、天津、新疆等地慕名而來。因為他們相信,這所蒸蒸日上的學校將為他們提供一片廣闊的發展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