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二屆高校畢業生就業雙選會上,記者采訪發現,隨著畢業生簽約高峰期的到來,大部分畢業生求職時,均能結合自己的實際能力和個人愛好,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崗位。“先就業,后擇業”,也已成為新形勢下大中專畢業生擇業觀中的主流。
在招聘會現場,一些民營企業提供的崗位,盡管待遇并不特別誘人,但攤位前依然排起了長隊。在一家電子儀器公司攤位前,不到1小時時間,招聘方就接收了厚厚3大摞簡歷,前來應聘的人始終絡繹不絕。記者擠上前發現,該企業對應聘者的條件相當寬松,男女不限,學歷大專以上即可,但應聘者必須要具備各方面的能力,這種做法受到求職者歡迎。
不少大學生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現在就業壓力太大了,先找到一個崗位比什么都重要。山東理工大學畢業生趙峰,在招聘會轉了一圈后,發現適合自己專業的工作少之又少。經過慎重考慮,他選擇了一份與個人專業毫不相關,但他特別感興趣的計算機工作。他說,找工作首先考慮的是自己是否感興趣,再有就是是否有發展空間,工資待遇、單位性質等,都不是主要的因素。機械專業的小孫則說,現在國企人才濟濟,他們多選擇那些管理先進、用人機制靈活的大型民營、私營企業就業。
據人事部門介紹,每年的4月份是應屆畢業生簽約高峰。記者發現,一些暫時沒有找到就業單位的畢業生,也并不慌張,“先就業,后擇業”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大部分人打算先找個地方落腳,等有了工作經驗、閱歷等“資本”后,再尋找更合適的機會。多數大中專畢業生已不再按過去“非機關事業、大型國企、三資企業不去”這一傳統思維選擇職業,民營企業開始吸引越來越多求職者的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