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農民工創業是與家庭承包和民工潮同等意義的大事,是從農業經濟向勞務經濟,再向實體經濟的轉變過程。鼓勵農民工自主創業,實現農民工由普通打工者向創業者轉變,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促創業的良性互動格局,對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特別是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創業者不是通過主動搜尋去發現機會,而是因為他們碰巧通過某些途徑觸到了新的信息,又認識到了這些信息的價值,創業者所掌握知識的異質性是創業警覺的重要來源(Shane,2000)。71%的創業者復制或者修改在以前的工作中遇到的機會,20%是偶然獲得的創意,4%是通過系統的搜尋發現的機會(Bhide,2000)。
農民工所創企業絕大多數是貼近普通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商品和服務的實體部門,直接面對隨時可用腳投票的消費者,農民工創業所從事的絕大多數行業的進入門檻低,必然競爭慘列,終導致利潤微簿甚至虧損。好的商機往往稍縱即逝,只有那些能比他人快半步適應外部環境變化,迅速轉變經營策略者,才能賺上一筆,這種暴利大多不能維持多久。在賺得第一桶金之后,必須尋找新的機會。
外部環境的變化總能使一些創業者興起,又使另一些被淹沒,農民工創業者的成功有他們吃苦和靈活應對的一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有“運氣”的一面,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是他們難以事前預料和不足以應對的。如一位創業農民工這樣描述他的第一桶金:
“1998年我在廣東務工時那個工廠有幾萬人,農民工排著長隊吃飯,那是三餐如一日,當時是三塊多錢,五塊錢。廠里只給補一塊錢,外面也是五塊錢一份,十塊錢一份的。當時我就想賣快餐,只賣兩塊錢,而且茶免費,湯免費,米飯也免費,你吃多少打多少米飯,我只收菜錢。老鄉開始都認為我腦子進水了。但我走量,若只有十個人吃我也不賺錢,一百個人我只能賺回本錢,賣一百五十個人就能保本,賣二百個人可以見利,要是打到五百份就有一千塊錢了,我打工一個月才一千塊錢,除掉二百塊錢的成本就落八百塊錢了。薄利多銷,這就是個機會,我試了下,半個月賣了二百多份,一個月以后我就達到二千多份,生意火的。一年多的時間我就賺了將近八十萬,保守數字。后來擴張店面,裝修時起火了,有個人被大面積燒傷,為給他治病,就把快餐店盤出去了。等我再去賣快餐時,那到處都是兩塊錢的快餐了,什么都是要撈第一桶金。小生意一般都蘊含著大生意。但該放手的就一定要放手。當你死抱著他的時候,你要轉變策略,要不停的轉變思想,轉變策略!
農民工創業者轉換經營快,他們往往抓住一個商機,干幾年,行情不對,便快速轉換;若從企業的角度,失敗率的確較高;但從創業者的角度看,只要入行,大多數能屢敗屢戰,持續創業多年,終成功率較高。
據一項始于1995年,對300個農戶的長期跟蹤調查,其中90個成為個體戶的,如今仍有67個還是個體戶,6個成了私營企業主,80%能夠較穩定經營。有28個成為私營企業主的農民,仍有19個還是私營企業主,3個下降為個體戶,也是近80%的持續經營。但他們所經營的內容則已轉換多次。
創業者并不等于公司,公司的失敗也并不等于創業者的失敗,很多創業者只是把公司當作一種工具他們扶持性地創造出多個公司,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地將公司關掉、賣出或者上市后退出。促進創業的政策可能更應該聚集于創業者而非公司,至少應該清晰地把兩者分開。對低端的創業,應以創業者為單位進行幫扶;不必強調以企業為單位,過度限制經營行業或范圍,這會加速企業的死亡率。創業者并不等于封死,哦跟你說的失敗也不不等于是創業者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