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產業脫貧、教育脫貧、就業轉移脫貧,還是搬遷脫貧,關鍵是要讓具備勞動能力的適齡勞動者擁有一技之長,掌握就業技能。”3月2日,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接受了中國青年網、“青年之聲”兩會面對面欄目記者采訪,介紹了民進中央重點提案《關于大力發展中職教育 助力農村脫貧攻堅的提案》。
朱永新認為,職業教育是離農村貧困人口和底層打工族距離近、能直接提升就業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教育類型。在脫貧攻堅中,職業教育不僅大有可為,而且必須大有作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合適的職業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職業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有效的路徑。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是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不管是產業脫貧、教育脫貧、就業轉移脫貧,還是搬遷脫貧,關鍵是要讓具備勞動能力的適齡勞動者擁有一技之長,掌握就業技能。職業教育是離農村貧困人口和底層打工族距離近,能直接提升就業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教育類型。在脫貧攻堅中,職業教育大有可為。
以湖南省“一家一”助學工程為例,在國家的中職免除學費政策外,每個貧困學生每年拿到資助金2000元,并在畢業后實現穩定就業。年薪一般在3萬元以上,真正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然而,從全國范圍看,當前職業教育資源的供給和農村脫貧需求之間嚴重不匹配,優質的職教資源、就業機會、新興產業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和大城市,而貧困人口或職業教育的生源主要在欠發達地區和農村。
貧困地區職業院校基礎薄弱,規模較小,課程內容、實訓設備陳舊,一些學校教的是早已被市場淘汰多年的職業技術,專業吸引力差,招生困難,未能發揮職業教育在促進勞動力轉移或就地就業的作用。而發達地區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未能面向貧困地區發揮幫扶作用。一線城市匯集了大批優質職教資源的城市,由于戶籍制度和相應的招生限制政策,在一線城市中職、高職學校未經批準不得擅自到外省招生,導致職業學校辦學規模驟減,與外地院校合作辦學處于停滯狀態。
另外,相關管理部門以學歷教育的思路管理職業教育,職業學校受到人事和財務等管理制度約束,開展自主培訓項目困難,對貧困人口的培訓潛力不能釋放。培訓資金來源分散,標準低,培訓信息缺乏共享,難以形成合力,影響培訓實效。
要讓職業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真正大有作為,必須改革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提供職業教育的供給機制,把為貧困家庭的勞動力或潛在勞動力提供實用技能培養,作為扶貧的“底線”內容,為處于底層勞動崗位上巨量勞動者的職業發展,提供無門檻和靈活便利的職業培訓服務。
建議實施“職業教育脫貧國家工程”,整合教育部、人社部、扶貧辦等名目眾多的培訓資金,針對地方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的需要,把職業教育和培訓落實到每個貧困家庭和建檔立卡的所有適齡學生和貧困勞動者。可以借鑒“內地西藏班”等經驗,要求各地已有職業教育培訓資源積極承擔向貧困家庭開放的任務,盤活發達地區優質職教資源的存量,進一步向貧困地區開放。
開展以就業為導向,學制靈活、內容多樣的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培養兩類人才:一類是面向貧困地區生產生活需要的本土人才,如產業技師、社區衛生院的醫生和護士、幼兒教師、文化活動站指導老師以及村干部等;另一類是面向城市流動的技能人才,采取就近、隨時、零存整取等簡單方便的教育與培訓方式,把文化補習、技能訓練和學歷教育打通,實現職業教育的零門檻準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合適的職業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職業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有效的路徑。讓所有貧困者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改變自己的命運,為自己也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