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由于經濟和社會結構不同,職業教育的發展制度不盡相同,實施職業教育的管理也呈多樣性的特征。今天,河北技校網的小編就帶大家看一下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分析:
趨勢一: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綜合化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綜合化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是教育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一種反應。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紛紛采取多種舉措,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相互滲透、取長補短。
面對現行的學科區分不能充分適應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要在固定的學科區分中超越學科界限,加設“復合型”教育內容,以適應當今社會信息化、國際化、高齡化和服務經濟化的要求。
同時,根據日本的產業、就業結構的變化重新改革學科制度,不細分專業,而重視學科的基礎和基本內容,培養適應性強的產業人員。
德國教育改革方案,明確職業教育技術教育要向普通教育滲透和延伸,要求實科中學和文理中學增加職教內容,開設職教課程,加強職業指導,全面地、多途徑地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
法國教育部1999年公布的一份關于高中改革的文件《面向21世紀的高中》規定,職業教育必須做到“普通教育、職業培訓和經濟環境的平衡”,要使學生在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同時,獲得所有高中學生都應具備的文化知識,獲得從事職業工作的必要能力。
趨勢二:職業教育層次的高移化
隨著發達國家國民經濟及教育發展水平的整體提高,其職業教育正在向高中后階段延伸。
在日本,隨著中等職業教育多渠道、多途徑的廣泛發展,其重點將逐漸轉向中等以后的教育階段。
進入20世紀7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美國迫切需求各種專業人才,為滿足青年人升入中學后的職業教育,大面積開辦“社會大學”。在社會大學取得規定學分者,可被授予副碩士學位。這是一種借以獲得一定社會評價資格的途徑,同時也是轉入四年制大學的第三年學歷。它既是美國高等教育的一種形式,又是中等職業教育向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模式,深受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推崇。
臺灣的高等職業教育既有二、三年制的專科教育,又有四年制的本科教育,還有在此基礎上2-4年的碩士教育和2-6年博士研究生教育。
英國也在完善證書體系的基礎上,確立了研究生水平的NVQ5證書,并通過大學(原具有英國特色的多科技術學院)中的高等專業技術教育培養本科、碩士、博士層次的高級科技人才。
德國也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使其畢業生也能夠獲得綜合型大學畢業生所獲得的碩士文憑。20世紀9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新的跡象,允許其畢業生攻讀博士學位,反映出職業教育層次的高移和完善化趨勢。
趨勢三:職業教育考核的標準化
國際職業教育資格證書制度具有很強的嚴肅性,考核機構具有較高的權威性,職業資格證書具有與學術證書等同的價值。
在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職業資格制度基礎上,英國又制定了各種文憑和證書的課程標準,然后又統一制定了各種課程的必修單元與選修單元或模塊課程,以此規范各級各類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規格。
1994年美國政府通過《2000年目標法案》,設置了聯邦一級的全國職業技能標準委員會等機構,職責是通過資助促進行業規范技能標準,以作為國家認可的資格標準。
歐盟在不改變歐盟各自職業技術教育體制的框架內,通過評估與考核,承認各國職業教育證書等值性,制定了適用歐盟各國的,用英、法、德三種文字印刷的“歐洲職業教育能行證”。
趨勢四:職業技術教育教師的專業化
發達國家極為重視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主要體現在培養培訓的正規化、職業技術教育師資的專職化以及職業教育教師優厚的待遇上。發達國家對職業教育師資的任職資格都進行了嚴格規定。
美國有的州明文規定,具有大學本科學歷、取得學士學位并有相關領域1-2年實際工作經驗的優秀者,才能申領職業技術教師資格證書,而且教師的任職采用聘任制,只有晉升為教授才能得到終身職務。
德國高等職業學校的教師只有一個職務檔次--教授,德國教授任職資格十分嚴格,申請者要胡博士學位、5年以上的工作經歷,而且至少在所教授專業的企業崗位上工作3年以上,教學與科研比為9:1。
瑞士規定職業學校理論課教師必須具有4年的學徒經歷,工程技術師范學院畢業,有3年以上工程師實踐經驗,具備這些備件后,再到職業教育學院進修為期1年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課程,通過考試者方可任教。在職教師每年可安排一定時間的帶薪進修假,學習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
澳大利亞要求職業學校教師必須是“雙師型”的,必須具備教師資格和專業崗位工作經歷。
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教師有著優越的社會地位與豐厚的待遇。日本,教師的報酬比一般公務員高15%,工資原則上一年提升一級;德國的職業學校教師屬于國家公務員,其工資為中級教師高級,每兩年增加一次,高工資可超過大學教授的起始工資,正因為較優厚的待遇,德國才吸引、穩定了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從而產生了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益的職業教育。
趨勢五:職業教育逐漸融入終身教育體系
世界各國職業教育逐漸融入終身教育體系,其表征之一是職業教育不再被看作是終結性教育而是一種階段性教育。
芬蘭在85所職業教育機構的基礎上,組建22所高職院校,職業高中和普通高中畢業生均有機會升入高職院校深造。
韓國舉辦二年制的初級職業學院,所有具有高中學歷的青年,通過國家資格認證的技師以及符合國家規定工作年限的工人都有繼續學習的機會。
日本特別重視終身教育體系建設。首先,他們采取特別推薦入學和替代考試科目等辦法,打通中等職業教育通向高等職業教育的路徑。其次,在企業內的終身雇傭制受到沖擊的情況下,職工在企業外獲得的、社會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開始受到重視。再次,職業學校要向社會開放,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通過學習,更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