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日,一年兩會時。2018年3月3日下午3點,全國政協十三屆以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2018全國“兩會時間”正式開啟。河北技校網小編也“不甘示弱”,這就為大家帶來兩會中關于職業教育的相關報道!
2018年,是全國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對中國而言,極為關鍵。
2018年,是《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驗收之年,對職教而言,意義非凡。
重任在肩,在這樣一個年份召開的兩會上,兩會委員又如何為職教振臂高呼,提出哪些讓人振聾發聵的“兩會聲音”呢?
首先,李克強總理指出了政府對2018年教育工作的總體部署。
李克強 國務院總理:
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
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教育投入繼續向困難地區和薄弱環節傾斜。切實降低農村學生輟學率,抓緊消除城鎮“大班額”,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兒童是民族的未來、家庭的希望。要多渠道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兒童托育全過程監管,一定要讓家長放心安心。
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推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加快“雙一流”建設,支持中西部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繼續實施農村和貧困地區專項招生計劃。發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和網絡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和師德師風建設。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個人都有平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成就人生夢想。
推廣高等職業教育四年制
我國技術進步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復合型、高技能人才,這就對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職業教育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在結構調整方面,應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盡快開展四年制培養。目前有些省份已經開始試點,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聯合培養,用各自的優勢聯合培養技能型的、應用型的四年制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從試點到推廣,建議步子可以更快一些。
而質量提升方面,有很多發力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經費要有保障。要逐漸參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實施全額的生均撥款制度。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公立院校有一對一的生均撥款,高等職業教育里的生均撥款有些省份還沒有實現,這個是不均衡的。占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成本一點也不比普通本科教育低,職業教育要發展,經費保障是重要一環。
郭天康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政協副主席:
加大對職業院校資金投入力度
建議國家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相較于本科院校,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較為落后,影響了不同教育形式之間的均衡性,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進一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建議增加對西部地區高等職業院校基本建設費用的投入。增加基本建設費用,改善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環境,擴大實習實訓的場地;建議擴大高職院校生均撥款使用的自主權。擴大高職院校的自主權,允許高職院校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使用生均撥款,政府做好監督工作,保障資金的規范使用。
錢學明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建廣西區委主委:
需求側管理要跟上
為加快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產業走上中高端,需要通過加快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培養一支高技能人才隊伍,打造發展新優勢,形成發展新動力。
職業教育存在的專業匹配不夠、職業技能不足、職業精神缺乏三大難題,表面上看,是供給側出了問題,實質上是需求側的管理沒有跟上,供需雙方沒有形成相互制約機制,也就無法實現供需平衡。因此,第一,要發揮人社部門的作用,形成合理的供需關系,促進供需平衡。第二,要建立職業教育“雙元”發展機制,促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第三,要立足產業發展實際,因地制宜辦好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必須接近產業,哪里辦得好就在哪里辦,辦得好的地方就要多辦。第四,要弘揚“工匠精神”,從小培養職業興趣。要在中小學階段開設手工、技工課程,為形成“工匠精神”打好基礎。
王馨 全國人大代表、東莞市鼎泰鑫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新野鼎泰高科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加大農村職業教育扶持力度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單純地給資金、給項目,往往難以取得切實的扶貧效果,只有增強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造血”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扭轉貧困局面。
如何實現“造血”?從眼下現實看,發展職業教育與培訓尤為迫切。應圍繞精準扶貧的戰略要求,進一步加大對于農村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具體來說,包括加強經費投入,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加大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專業設置,瞄準就業市場培養學生技能;發揮職教資源,多領域開展現代農民培訓工程等。
苗振林 全國人大代表:
為“中國制造”打造“中國工匠”
破解“中國制造”缺乏“中國工匠”的困局,需要政府、學校、企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職業學校要加強市場調研、緊跟市場導向,科學合理設置新專業,并加強與企業合作,引入企業共同參與教學改革,推進教育教學適應產業分工、技術升級的需要。各級政府要將職業教育放在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從政策、財政、宣傳上都予以一定的傾斜,鼓勵帶動職業教育發展。同時,給技術工人特別是高技能人才以更多的榮譽和尊重,以提高社會各界對他們勞動和價值的尊重。企業要轉變用人觀念,建立技能人才培訓、考核、使用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工匠”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