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在服務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互聯網+”和扶貧攻堅等國家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進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高水平建設,是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高職院校必須抓住新一輪戰略契機和政策紅利,深化產教融合,聚焦內涵發展,努力打造高職教育的“中國樣本”。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將產教融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融入經濟轉型升級各環節,貫穿人才開發全過程,形成政府企業學校行業社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意見》將產教融合作為國家基本制度,為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從原先的淺層次走向深層次、形式單一走向形式多元、資源零散走向資源集聚創造了制度基礎,但《意見》真正落地,需要各地政府出臺深化產教融合的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加大政府統籌協調力度,建立產教融合協同體系,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從政策制度層面落實好企業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主體地位。
各地要根據區域產業發展組織形態和園區資源集群優勢,鼓勵區域、行業、骨干企業、職業院校、社會組織等共建產教融合聯盟,并建立校企合作工作機制。以抱團合作的實體化組織帶動中小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化合作內涵、提升合作平臺,實現人才培養的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另外,高職院校高水平發展必然落在高水平專業建設上,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重點發展產業,各地政府要遵循扶優、扶特和扶強的原則,優化品牌專業結構布局,打造高水平品牌專業,積極引導各高職院校實施差異化競爭,以形成“對接產業、相對集中、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高水平專業發展新格局
經費保障是職業院校高水平發展的基礎保障。無論從高職教育外部還是內部來看,經費投入相對不足和分配不均的問題始終是高職院校跨步發展的羈絆,應建立體現職業教育辦學特點和成本的職業教育撥款機制,保障常規經費和專項經費的使用。
首先,完善經費撥款制度。中央財政加大對各地的獎補力度,精準扶優和精準扶貧相結合,兼顧均衡基礎上重點獎勵改革成效顯著省份;各地政府要加大對高職教育的投入,增強省級財政經費統籌力度,落實好省級獎補辦法,不斷擴大政策覆蓋范圍。其次,落實好不低于1.2萬的生均撥款。國家要加大監督力度,既要考核省均也要考量校均;省級政府要充分利用好財政杠桿,引導舉辦方確保達到1.2萬的生均撥款,而不是省均達到。
再次,增設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專項經費。對于國家級高水平院校建設項目,建議采用央財引領、省級財政統籌、地方財政配套的方式建立合理分擔的經費投入機制,確保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經費來源。
優化高職院校治理結構,建立科學完善的治理體系是高職院校持續高水平發展的組織保障和制度支撐。應該嘗試建立高職院校理事會制度,鼓勵行業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多方參與,完善制度體系,明確各方辦學主體的權利、責任和利益,縱深推進行業企業參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深度和廣度,使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有效銜接。
同時,還要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力度。當前,一些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產業新業態,院校要瞄準產業發展趨勢,調整升級專業定位并在原有專業群基礎上再進行集群化建設,集聚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一個專業集群對應一個新的產業鏈,通過專業方向調整、課程體系升級、培養模式創新,形成專業、專業群、專業群集群新形態,培養新一輪產業技術升級與變革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