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汽車設計師喬治·亞羅說:“中國的汽車設計過于模仿西方,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所以無法像歐系或日系車那樣形成自己的流派。中國汽車企業,在制造硬件的投入上不比世界上任何汽車企業差,差的就是設計。”
這句話弄暈了不少中國人,有些人還去費盡心力尋找喬治·亞羅口中的“中國元素”。
“紅旗車上不是用過宮燈和扇面”,老紅旗的設計師程正說,“當時畫紅旗的時候,我的想法和國家的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決不能畫出和外國車相像的汽車來。”其實,問題不是我們的車是否有“中國特色”,關鍵是到底有多少“自己人”在設計中國汽車?
汽車設計 “老外”主刀
國內的合資企業一般都建有設計中心,卻偏偏棄之不用。這當然很好解釋,引進國外成熟車型可以熱銷,省去了不少風險。此外,在這些車上敲敲打打,做一些局部的改型工作,似乎也可以稱為“原創”。雖然這些耗資上億元的改型車換湯不換藥,但不會遭遇知識產權訴訟的風險,相比“借鑒”研發而提心吊膽的民族企業,要安心得多。
有人認為,如果不能做到本土化設計開發,即使擁有知識產權,配套體系的選擇也將很自然地流向國外零配件企業。例如,選擇德國設計公司,車用鋼板就傾向于德國克虜伯鋼板。據國外相關統計表明,一個自主品牌的研發,從設計、測試到后批量生產,至少需要投入上億元。對于推出新車型總被跨國公司“盯梢”的民族企業而言,穩妥的方式就是買國外的設計。雖然花去不少錢,但至少不被指責為“抄襲”,落個耳根清凈。比如奇瑞,向意大利人買設計專利,向英國人買技術,然后進行資源整合,將品牌掌握在自己手里,這似乎也是一條行得通的路徑。吉利、哈飛、華晨這些企業,現在走的也是這條路,倒是雙環有些大義凜然,只是屢遭奚落。
當然,請“外援”協助開發,在國外也很常見。通用、福特等廠家有50%的車型設計是委托獨立汽車設計公司完成的。中國企業新車型的設計,為什么不能外包?符合潮流的車型設計,是決定中國汽車企業能否取得成功的因素,而這一直是中國企業的軟肋。為了請喬治·亞羅開發“中華”轎車,華晨掏了5億美元的設計開發費。華晨沒從喬治·亞羅那里學來什么設計“精髓”,中華轎車也沒賣出什么好成績。這5億美元請一個中國的設計團隊,恐怕綽綽有余了。要知道,國內的設計費用一般是國外的1/4—1/5,開發周期是國外的一半。
北京理工大學的汽車專家林程認為,中國的汽車企業不用中國的原創設計,既有認為中國設計能力不高的因素,也有跨國企業刻意轉移淘汰產品的因素。這也許并不是危言聳聽。如果合作開發總是采取“交鑰匙”的辦法,“中國設計”就永遠沒戲。何況有些企業,連“拿來主義”的精神都沒有了。
外國公司 中國挖人
4年前進入中國市場的賓尼法利納公司,目前有1/3的業務來自中國,而哈飛、奇瑞、長豐是其重要的客戶。意大利的一家汽車設計公司,今年1月份成立了中國分公司,據說,他們招聘了不少中國籍設計師,而且薪酬不菲。國外的汽車設計公司,一方面包下了中國汽車的設計權,另一方面又大肆在中國挖人。可見,想在中國見到具有“中國元素”的汽車越來越難了。
問題出在哪里?現在開設汽車設計專業的高校越來越多,也有學生在國際設計比賽中獲獎,他們流失到哪里去了?有人說,在合資企業中,中國設計師實際上是工藝師,主要工作是把外方提供的產品圖紙轉化為生產工藝圖紙。這只是看到了表象。筆者找到了幾位曾經學汽車設計的人士,幾乎沒有人干“老本行”,薪水低是一方面,進了企業無用武之地才是主要原因。國內不少企業,找不到設計人才,就讓技術人員頂;國外恰恰相反,技術人才不夠,設計人才來補。
“汽車設計需要一個團隊的系統協作,一些新的領軍人還會把自己的創新設計與已有傳統相結合,使產品更具有生命力。”上海一家汽車科技公司的雷總,道出了中國汽車設計淪落的根本原因。中國的汽車設計公司太少,靠廠家的“內存”,根本無法建立優秀的設計團隊。
美國工業設計協會測算,工業品外觀每投入1美元,即可帶來1500美元的收益。國外的設計公司不傻,你們的汽車設計專業不是冷門嗎?畢業生不用改行,我們來挑。“奔馳總部的設計中心有一位中國的設計師,他非常優秀。”奔馳汽車設計管理高級經理HolgerHutzenlaub說這句話的時候,不少中國記者感到自豪。但當他們得知,奔馳與清華大學有密切合作,并會提供就業機會時,卻不得不慨嘆,跨國公司早已趁人不備展開了搶奪人才的行動。
也有不少國內企業認為,培養一個設計人員花的錢太多,還不如直接請國外公司設計車型合算,這無疑是一種短視行為。人家挖光了你的人,就能永遠賺你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