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拓寬人才發展空間,促進人才合理流動,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待遇和地位,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和《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等有關要求,現就工程技術領域實現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決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大限度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2、基本原則
堅持遵循規律。適應人才融合發展趨勢,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建立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促進兩類人才深度融合。
堅持問題導向。針對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問題,打破職業技能評價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界限,改變人才發展獨木橋、天花板現象,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
堅持科學評價。破除身份、學歷、資歷等障礙,突出品德、能力、業績評價導向,建立體現兩類人才特點的評價機制,讓各類人才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和體現。兩類人才貫通條件大體平衡,適當向高技能人才傾斜。
堅持以用為本。圍繞用好用活兩類人才,發揮用人主體作用,建立評價與培養使用激勵相聯系的機制,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
二、主要內容
1、支持工程技術領域高技能人才參評工程系列專業技術職稱
明確參評范圍。參加工程系列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的高技能人才,應在工程技術領域生產一線崗位,從事技術技能工作,具有高超技藝和精湛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并作出貢獻。
嚴格評審條件。高技能人才參加工程系列專業技術職稱評審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符合國家規定的工程技術人才職稱評價基本標準條件;遵守企業規章制度和生產操作規程;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在現工作崗位上近3年年度考核合格。
突出高技能人才工作特點。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審應充分體現其職業特點,堅持把職業道德放在評審的首位,引導技能人才愛崗敬業,弘揚工匠精神。
注重向高技能領軍人才傾斜。對長期堅守生產一線崗位、具有高超技藝技能和一流業績水平、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作出突出貢獻的高技能領軍人才,包括獲得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擔任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享受省級以上政府特殊津貼,或各省(區、市)政府認定的高精尖缺的高技能人才,可破格評審。
2、鼓勵專業技術人才參加職業技能鑒定
首次參加鑒定考評。專業技術人才在技能崗位工作可按有關規定申請參加與現崗位相對應職業(工種)的技能鑒定。取得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職稱的,可分別申請參加與現崗位相對應職業(工種)的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考核鑒定,合格后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參加晉級鑒定考評。專業技術人才在取得現從事職業(工種)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1年后,可按累計工作年限申報現從事職業(工種)晉級鑒定考評。助理工程師在取得現從事職業(工種)高級工1年后,其累計工作年限達到技師申報條件的,可申報技師考評;工程師在取得現從事職業(工種)技師1年后,其累計工作年限達到高級技師申報條件的,可申報高級技師考評。
注重技能考核。專業技術人才參加職業技能鑒定,應注重技能考核。對具有所申報職業(專業)或相關職業(專業)畢業證書的,可免于理論知識考試。
規范鑒定考評程序。具備鑒定考評條件并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備案認可的用人單位,可自主對本單位符合條件人員進行鑒定考評,按規定發放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不具備鑒定考評條件的用人單位人員可參加經批準認可的職業技能鑒定機構或第三方評價機構組織實施的鑒定考評,按規定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3、建立評價與培養使用激勵相聯系的工作機制
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要求,鼓勵企業對在聘的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在學習進修、崗位聘任、職務職級晉升等方面,比照相應層級工程技術人員享受同等待遇。
三、組織實施
在工程技術領域實現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促進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加強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各地、各部門和各有關企業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精心組織。
要健全完善制度,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對評價條件、評價程序、評價辦法和配套政策等作出具體規定。
要嚴格評價標準,規范評價程序,不得隨意降低評價標準條件,不得擅自擴大評價范圍。要堅持試點先行,及時總結經驗,逐步推開。要完善監管機制,加強指導監督,及時妥善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
要加強輿論引導,搞好政策解讀,引導廣大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積極參與和支持貫通工作,促進人才流動和發展。
來源:煙臺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