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主辦、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承辦的教育之春系列沙龍第77期暨“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百名職教校長論壇”在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曹妃甸新校區召開。論壇以“奮進新時代職教再出發”為主題,邀請百余位職教領域的從業者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梳理職業教育發展歷程,展示職教領軍人的卓越貢獻,弘揚中國職教精神,落實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新任務和新使命。
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作主旨講話。人民政協報社黨組書記、社長王相偉,河北省教育廳副廳長賈海明,唐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曹全民在開幕式上致辭。
(一)職業教育越來越香
在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訓區,魯昕被一臺看似銀行ATM柜員機的自動售米機吸引,機器上有觸控操作面板、出倉口、投幣口等區域,機身多媒體顯示屏上播放著一行字,“鮮米價格9.8元/斤”。實訓老師掏出手機掃碼付款后,機器便開始低沉轟鳴。透過可視稻谷窗口,只見稻米自動下漏,不一會兒就脫殼成為白米,從機器底部流出。剛碾好的大米溫熱,清香撲鼻。
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建軍介紹:“這臺機器由學院老師研制,現已在唐山部分小區試運營。”對此,魯昕表示:“職業教育一定要發揮科研優勢,緊跟新經濟發展潮流”。
在動車學院(動車組技術實訓區),作為唐工院的客座教授、十九大代表、中車唐車公司首席技師張雪松介紹說:“因為在學校期間就有工學交替,唐工院的畢業生到企業以后上手快,能很快適應企業的生產節奏,學生素質非常高,在工廠里干一段時間之后,很多人已經成為生產骨干了”。
如唐工院一樣,職業院校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
會上,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周建松介紹,該校辦學43年,累計培養6萬余名專門人才,其中擔任各級行長和總經理的約5000余人。其中包括全球第一行——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等一大批金融高層,2003年后畢業生中超過百人擔任支行長(總經理)。
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校長曹克廣介紹,作為曾經的行業院校,從2000年轉制以來,該校一直為石油石化行業提供人才培養服務,“人才需求不是減小了,而是增大了,供不應求,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供需比大概是1:10甚至1:15,我們的學生提前一年到兩年就定出去了”。
魯昕表示,職業院校支撐了現代服務業、現代制造業的發展。“高鐵上從服務員、列車員到檢修維修工,基本全是職業院校學生,沒有職業教育,很難有今天的現代服務業給大家提供這么多方便,沒有職業教育,很多崗位創造不出來”。
(二)職業教育自信正在形成
數據一:2017年,全國共有1.25萬所職業院校,年招生規模近950萬人,在校生2700萬人,畢業生830萬人,非學歷教育注冊生5000多萬人,開設1000多個專業,近10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中職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高職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超過90%,年均向社會輸送1000萬畢業生。
數據二:近十多年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持續增加。2005—2013年職業教育經費總投入由939億元增加到3450億元,累計總投入約1.96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8%,建成了世界大的職業教育體系。
據麥可思公司總裁王伯慶統計,1978—2017年,普通高職在校生數從37.96萬增加到1104.95萬,增長了28倍,普通中專從88.9萬增加到712.99萬,增長了7倍。近些年來,52%的畢業生家庭背景為“農民與農民工”。
“這說明高職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作用顯著,實際發揮教育脫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功效明顯。高職院校注重服務貧困地區、鄉鎮建設、縣域經濟和中小城市發展,畢業生在本地就業,發揮了服務基層的優勢”。
“職業教育的財政性投入能不能進一步增加?能不能強化推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能不能加大職業教育科研體系建設力度,特別是加快建設國家職業教育的專業和課程基礎性標準?”10年前,在人民政協報社舉辦的“中國職業教育30年的回顧、思考與展望”論壇上,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樹超曾超前提出三個問題。如今都得到了實現。
馬樹超回顧了中國職業教育一直以來借鑒國外經驗的經歷:借鑒德國經驗,產教融合、校企共同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借鑒澳大利亞TAFE經驗,實施“雙證書”,建設共享型教學資源庫;借鑒英國國家資格框架下的現代學徒制經驗,試點開展現代學徒制。在馬樹超看來,如今中國職業教育正從“借鑒”走向“創造”。
“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經驗,形成了面向職場、能力本位的技能培訓理念和教學模式,推進了職業院校建設中的專業人才培養改革。連續8年面向社會發布院校、省區和國家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形成了高職教育新型質量觀;在中國社會的角色認知逐步由解決高考難、就業難、解決企業需要、產業升級需要,正在向社會認可再攀登”。
(三)未來職業教育大有可為
歷次工業革命的演進都是以轉換經濟發展的動能為基礎,推動了一系列新技術和新工藝的廣泛應用,催生了大量新興產業的出現和經濟結構的變革,由此引發了生產方式、人口增長等社會經濟特征的變化。
在魯昕看來:“未來的時代是中國經濟由量到質發展的時代;是科學技術進步周期不斷加速的時代;是數字經濟與產業深入融合的時代;是人才總量、結構、質量決定經濟發展的時代;是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大的時代;是世界更加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時代”。
職業教育也要因此變革,魯昕提出未來職業教育需要有如下特征:對接科技進步;對接市場需求;提高對數字經濟服務能力;系統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對勞動者終身培訓;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不斷改善教育結構;有力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
魯昕建議:“職業教育要走出學歷教育誤區,不拼學歷拼能力;走出層次教育誤區,不拼層次拼類型;走出高中本科補充誤區,不拼補充拼結構;走出升學教育誤區,不拼升學教育拼系統培養;走出單純追求國民教育誤區,不拼國民教育拼終身教育和培訓”。
“未來職業教育大有可為。”魯昕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
培育和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
為培育新時代工匠提幾點建議:
一是深化職普融通,做到因材施教;增加職教高考,做到因材施考;改革招錄辦法,做到擇材錄取。
二是正本清源,在消除傳統偏見中弘揚工匠精神。要樹立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風尚,建立健全技術技能型人才職級晉升機制、獎勵機制和榮譽機制,體現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
三是要在推進思政教育中升華工匠精神。立德樹人是“傳道”,技能培訓是“授業”。要堅持不懈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政教育工作中心,邀請技能大師、大國工匠進校園、到課堂,既面對面傳授專業知識又身體力行參與生產制造,更現身說法把工匠精神的要求傳遞給學生。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樹超:
從“借鑒”轉向“創造”中國特色高職再出發
全國教育大會要求“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中國高職教育具有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鮮明特征,既是國民教育體系,也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書育人和產教融合是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根本,要在新時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總體要求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快速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需求,也是科技高速發展對教育教學改革的迫切要求;產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升級版,關鍵是解決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跟上產業發展的要求;把產業發展對職業崗位的關鍵要求融入到專業教學標準和大綱等教學資源中;產教融合的評價標準,是教學資源水平提高了多少,教學過程優化高水平,學生面對職業的勝任力高水平,學校服務貢獻力高水平。
中國特色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要站在從“借鑒”向“創造”進發的轉折點,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再出發要在教書育人、產教融合、德技并修、逐步推廣方面下功夫,讓教書育人成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的一種文化,為學生贏得更好的聲譽,讓學生在社會上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韓鳳芹:
職業教育新發展財政應有新作為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仍然不足,建議重塑我國教育體系,提升職業教育類型的辦學層級,逐步延伸到本科,甚至可以是碩士和博士。這個升格必須以質量為先,不能為省事,以職高升中職進而升高職,或者以較差的普通高校轉型。此外,職業教育要強調階段性,須結合我國當前實際,培養各種層次的技能人才,重視提高中職教育的品質,而不是把優秀的中職升格為高職。要完善職業教育財政保障體制,以生均經費為抓手,建立與職業教育辦學特點相適應的保障體制。通過建立生均經費制度,為各級職業學校提供與普通教育大致相等的保障水平,從財政上消除職業教育是低層次教育的誤區,建立正確的社會導向。
其次,在建立職業教育生均經費撥款制度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職業教育培養成本較高的特殊性,逐步建立差別化的制度,不能簡單參照普通教育的模式。賦予職業院校自主權,強化特色職業教育,新、特專業和學校允許收費,提升發展學校能力和水平。
再次,加強績效管理,建議學生入學(入口)的生均標準經費占撥款總數的40%+學生畢業(出口)的購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成果的經費占撥款總數的60%。此外,針對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可考慮購買服務
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建軍:
負重奮進職教路 執著創新寫芳華
唐工院職教40年來“以需求和發展的觀點看職教、以頑強和創新的精神辦職教”的發展之路,描繪了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真實縮影。正是由于堅定不移地開放辦學和堅定不移地創新發展,學院渡過重重難關,凝練了“負重奮進,執著創新”的學院精神,創造性地形成了“產學一體,前校后廠”的鮮明職業教育辦學特點;正是由于緊扣師生、產業、國家的發展需求做好服務,學院制定了打造優秀的教師隊伍、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研發、深入開展國際交流等一系列辦學舉措,終成就了唐工院的今天,也為學院走向更好的明天奠定了基礎。
來源 | 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