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職教育“小專業”建設與經濟社會“大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開展專業集群建設,破解“小專業”建設與經濟社會“大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是高職院校服務產業經濟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一、高職教育專業集群建設的政策統籌與推進
2006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提出,“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設,重點建成500個左右產業覆蓋廣、辦學條件好、產學結合緊密、人才培養質量高的特色專業群”的建設任務。
關于“專業群”,《意見》強調的是:以重點建設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形成專業群。可以看到,此時的“專業群”主要指學校內部專業的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意在通過專業群帶動發展,從整體上提升示范院校的辦學實力和水平。
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提出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按需重組人才培養結構和流程,圍繞產業鏈、創新鏈調整專業設置,形成特色專業集群”。“專業集群”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專業集群作為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成為共識。
二、集群、產業集群、專業集群的內涵探析
(一)集群具備以“四高”為特征的發展優勢
集群,英文為Cluster。簡單說就是將多個系統連接到一起,構成一個組,多個系統能夠像一個系統那樣工作或者看起來好像一個系統。這些單個的系統被稱為集群的節點。集群的核心技術是任務調度。集群技術可以打造高性能、高可用性、高擴展性、高穩定性等為特征的發展優勢。
(1)高性能。集群的性能是集群內所有節點性能的疊加,系統吞吐量及數據處理能力與單一的節點相比有大幅度提升。(2)高可用性。集群比單個節點允許同時接入更多用戶、完成更多任務。任務調度技術可以完成集群環境下的資源配置,實現負載均衡。(3)高擴展性。新的節點可以動態加入集群,從而不斷增強集群的性能。(4)高穩定性。當集群中的一個節點失效,它的任務可以由其他節點自動接管,有效防止單點失效。
(二)產業集群理論認為集群可以挖掘競爭優勢
經濟學領域對“集群”現象的早認識源于100 多年前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現代微觀經濟學體系的奠基人阿爾弗雷德·馬歇爾。
馬歇爾從新古典經濟學的角度研究工業組織,認為企業為追求外部規模經濟而集聚,形成“集群”。企業集群形成的原因在于企業可以獲取外部規模經濟提供的好處。這種好處包括提供協同創新的環境,共享輔助性工作的服務和專業化勞動力市場,促進區域經濟健康發展,平衡勞動需求結構和方便顧客需求,等等。
1990年,經濟學家邁克·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進一步提出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是在特定區域中大量企業及相關機構基于專業化分工的、以群集為特征的一種經濟社會現象;是在市場競爭中不斷演進的、有效率的中間體組織;是全球化背景下發展區域經濟的新的思維方法和發展模式。
波特認為,產業集群是一種組織形態,是工業化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在所有發達的經濟體中,都可以明顯看到各種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突破了企業和單一產業的邊界,著眼于一個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和合作關系的企業、相關機構、政府、民間組織等的互動,從整體出發挖掘特定區域的競爭優勢,而不僅局限于考慮個別產業和狹小地理空間的利益。
產業集群的概念為構建企業與政府、企業與其他機構的關系,研究確立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中企業、政府和其他機構的角色定位以及制定相應政策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法。
(三)專業集群強調結構性、強調區域統籌
關于“專業集群”的概念內涵,國內職教界的專家和學者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也沒有給出權威的解釋。
借鑒經濟學領域產業集群理論,專業集群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直面現代產業集群需求、優勢資源集聚的專業組織形態,是“在某一特定區域中,在政府對區域職業教育發展的宏觀統籌、調控、規劃與引導下,以區域內某一特色或優勢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集群為服務對象,緊密圍繞區域產業集群經濟發展而形成的以區域內高職教育專業或專業群為核心,相關專業和專業群在空間上的集聚。”
結合計算機工程領域集群技術,高職教育專業集群的節點是服務產業鏈和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專業或專業群,相互補充、互為擴展。
專業集群在空間上的集聚,可以是物理空間,也可以是依托信息技術的虛擬空間和云空間。專業集群具備高性能、高可用性、高擴展性、高穩定性等發展優勢。專業集群的核心要素是專業結構,專業集群的支撐要素是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習實訓基地及方案、社會服務科技創新平臺等資源和集群內互通共享的體制機制
基于以上分析,“專業群”與“專業集群”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也進一步清晰。“專業群”和“專業集群”,兩者體現的都是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理念,是不同層面互為基礎、互相促進的兩種專業集約化發展形式。
“專業集群”的范圍更廣,它的節點可以是專業或專業群,節點之間具有結構性特征,沒有重點、非重點之分;專業集群強調區域統籌,節點來自同一區域,可以來自院校內部,也可以來自外部組織;專業集群的建設目標是提升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服務與貢獻。
“專業群”以重點建設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強調院校內部專業的相互依托,建設目標是院校整體辦學實力的提升。
三、推進高職院校專業集群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一)集中資源建設有競爭力的平臺,努力挖掘專業紅利
教育部有關部門負責人提出了集中資源建設有競爭力的“學科專業集群平臺”的思路。“學科專業集群超級平臺”的思路集成并且超越了專業集群、學科集群、產業集群,是高校推動人才培養體制系統性改革,轉型發展、產教融合的重大理念創新和發展方向。
從提高質量的角度,高校不能只是加固原有的“小舢板”,而是要集中資源營造“大艦艇”。從結構調整的角度,高校不能只做“加減法”,更要多做“乘除法”。“乘法”是將現有專業通過碰撞、融合、創新形成新的競爭力;“除法”是將發展定位進一步聚焦到服務面向的主要產業鏈和創新鏈,做大“壓強”。
從資源優化來看,構建專業集群的主要依據有兩方面:一是按照核心產業—周邊產業—附加產業的“產業鏈”思路,形成有機聯系的專業集群;二是按照“關鍵崗位—次要崗位—邊緣崗位”的“崗位群”思路,構建與崗位群對應、相互支撐的專業集群。
“產業鏈”思路和“崗位群”思路都應當遵循集中資源、整體優化的原則,以集群建設進一步緊密專業的吻合、以集群建設進一步挖掘專業的紅利。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現代商貿流通專業集群的建設,正是以2個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為核心,帶動產業鏈相關專業協同發展。
(二)創新專業集群管理體制機制,切實打造發展優勢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專業管理是占據主導地位的教學管理范式。這種管理方式條塊分割,缺乏靈活變通,專業依據市場、產業結構變化的動態適應性差。對應專業集群的建設要求,這種管理方式難以實現人員調整或資源整合,難以激發專業集群組織的活力,不能滿足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
專業集群是一個在更廣范圍內的資源組合,代表了一種更復雜的專業組織形式。從構成上看,不僅包括集群內部的橫向、縱向組織,也包括外部支撐性和服務性組織。
地方政府應當在專業集群的建設與管理中承擔協調和指導的責任,負責指導專業集群的動態設置,協調專業集群的資源供給,保障專業集群與產業需求的有效對接。
高職院校作為專業集群建設與管理的主體,應當以強化有效管理為核心,建立健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機制、校政行企協同合作機制、技術服務與協同創新機制等機制保障,積極改進內部治理,提升管理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推進師資隊伍、科研平臺、課程教學資源庫、實訓基地等互通共享、協同發展。
來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