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并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這些舉措和動向,充分顯示了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職業教育迎來了大改革大發展的春天。
市場需求:到2025年制造業人才缺口達1930多萬人
目前,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大的職業教育體系。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職業院校1.17萬所,開設近10萬個專業點,在校生約2686萬人,接受中職、高職教育的人數幾乎占據中國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的統計數據顯示,區內 34所高職院校已開展單獨考試招生,錄取20643人,比上一年增加近5000人;13所高職院校與9所本科院校繼續舉辦職業本科教育試點,完成招生1945人。職業人才培養“立交橋”初步形成。
即便如此,我國制造業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根據2017年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聯合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和電力裝備領域的人才缺口都將超過900萬人;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50萬人;新材料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00萬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領域人才缺口將達103萬人;航天航空裝備、農機裝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三大領域都面臨40萬人以上的人才缺口;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領域人才缺口將達26.6萬 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缺口將達10.6萬人。
職業院校招生人數每年上漲,制造業人才依然緊缺,原因何在?2月19日,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王繼平在2019年第三場教育新春發布會上指出,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社會認識存在偏差,技術技能人才發展的渠道窄;辦學特色不鮮明,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平衡,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不高等問題。
教育方向:讓專業的人才就業于專業的崗位
“職業教育就是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專業人才。”據呼和浩特職業學院鐵道學院院長張曉英介紹,呼和浩特職業學院鐵道學院主要為鐵路、軌道交通等企業培養高級技能人才。呼和浩特市地鐵建成運行之前,學院已開設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等專業,主要目的就是將培養的專業人才輸送到相關企業。
目前,呼和浩特職業學院鐵道學院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等專業已經培養出兩屆畢業生,均已輸送到呼和浩特市軌道交通公司,投入到城市軌道地鐵運營工作當中。
近年來,鐵路行業的建設發展使得與它相關的職業類人才需求量增多。呼和浩特職業學院鐵道學院學生就業率也呈現上升趨勢,2016年 至2018年 學院 的就 業率 依次 為92.4% 、 96.2%、98.2%。“除了就業率一路上升,畢業生就業質量也非常高。”張曉英表示,中國鐵路總公司下屬的多個鐵路局都會來呼和浩特職業學院鐵道學院招聘畢業生,不少學生畢業后在全國各地國企鐵路公司上崗。
發展途徑: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
如何解決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等問題?記者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到了“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王繼平在教育部發布會上透露,教育部“將注重發揮行業企業作用,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會同有關部門研究興辦職業教育的企業教育費附加減免政策,繼續完善激勵機制,為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探索更多路徑,激發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
與此同時,內蒙古各大職業教育院校的探索與改革正在進行著。鄂爾多斯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巴圖查干教授說:“我們學院積極實施‘走出去、引進來’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與鄂爾多斯工業園區80多家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校企合作實施人才訂單培養和冠名培養,開展應用化工技術等4 個專業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建設工作,校內專業帶頭人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雙方共同設計、實施、評價專業建設、課程改革、人才培養等方案,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10年來培養全日制高職生近萬人,培訓各行業繼續教育者4萬余人,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年平均值保持在90%以上”。
“與企業深度融合,精、專、準地為企業培養所需人才。”張曉英說,呼和浩特職業學院鐵道學院招生人數逐年增加、生源質量不斷提高,這都得益于校企合作開展得好。學院與全國多個鐵路局都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特別是跟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建立了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學院的教學計劃、教學方案、人才培養模式都是與企業及用人單位共同制定,將企業的職業理念、職業精神以及職業知識融入到教學當中,培養的人才能更好地匹配企業的用人需求。張曉英認為,高職教育就是為了就業而教育,學校制定專業時要準確定位社會需求,貼近企業的需求,不能與企業需求脫節。
前途光明:讓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繁星璀璨
王繼平在教育部發布會上曾表示,職業教育發展好了,能夠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成長成才路徑,并有效分流高考升學的壓力,避免“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現象。職業教育肩負著傳承技術技能、培養多樣化人才的職能,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創業。據悉,在改革開放的40年里,內蒙古職業教育累計為內蒙古培養了200余萬名高素質勞動者和專業技能人才,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累計1340.7萬人次。
“職業教育同樣可以讓人成才。”包頭職業技術學院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老師、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文山說,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港珠澳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都可以看見焊接技工的身影。
2010年,王文山作為高技能人才被引入包頭職業技術學院,近10年來培養了包括國家級和自治區級比賽冠軍王旭在內的很多焊接人才。王旭曾在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之第六屆國際焊接大賽中獲得鎢極氬弧焊學生組個人單項賽一等獎,該比賽被譽為“焊接世界杯”。王旭說:“我是職業教育的受益者,它讓我有機會獲得包頭市‘鹿城校園英才’稱號,同清華北大的學子們一起站在領獎臺上。我要努力成為‘大國工匠’,用自己的焊接技術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正如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提到的,“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既有利于緩解當前就業壓力,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填補制造業人才缺口,穩定和擴大就業,建設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培養更多的“大國工匠”,都離不開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要以現代職業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加快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讓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繁星璀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長遠大計。可以預見,當職業教育“牛”起來,“大國工匠”一定會多起來!
來源:中國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