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5年為界給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做一劃分的話,那么自2014年以來的這5年,無疑是高職教育發展為快速的時期之一。從2014年《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提出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到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加大力度發展現代職業教育,5年來,高職教育的發展,正如3月末的時節,也迎來了它的“春暖花開”。
然而,“春暖花開日”,也會遭遇“乍暖還寒”時。
雖然高職教育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推動下,有了長足進步,但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沉淀的某些問題卻并沒有得到解決,國家近些年來對于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大力提倡,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高職教育的生態。對于高職教育的“乍暖還寒”,業內人士有著怎樣的切身體會?
教師篇
高職地位仍應提高
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對于5年間點滴的微變化,也許是再熟悉不過了。那么,在他們眼中,如今的高職教育存在哪些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對此,他們又有哪些建議?
被看低的職業教育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方桐清從事高職教育30多年,他見證了我國高職教育起步、發展和壯大的全過程。不過,在他看來,“雖然黨和政府對高職教育一直都十分重視,但是傳統文化對高職教育的鄙視、各種歧視高職教育的政策一直客觀存在,普通教育俯視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自我認知不高、社會低看職業教育的現象也一直客觀存在”。
“雙師型”內涵逐漸提升
對于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的“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轉為應用型大學”,李焦明認為,方向的正確性毋庸置疑,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如何去落實。
“首先要建立一個應用型大學的標準,即明確什么樣的大學才是應用型大學,進而朝著這個方向轉型發展。其次還要建立轉型的激勵機制,否則轉型的動力就會不足。職業教育的投入應該是高于普通教育的,因為其所需要的實驗實訓條件更多,實驗課時更多(至少占到課時的一半),師資也需要產教融合,即‘雙師型’(既是工程師,又是學校的教師),這就比普通教育的要求更高了。”他說。
校長篇
“類型”“層次”尚需明確
回顧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發布到現在的五年時間,高職院校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重視與支持。在進入新時代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后,對于高職院校下一步的發展,校領導們希望解決哪些問題?
產教融合并非一帆風順
在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中,怎樣形成全社會合力,特別是調動產業部門和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參與職業教育,這是高職教育中關心的話題之一。當然也是蘇州市職業大學校長曹毓民關注的話題之一。
在他看來,這一話題的產生,有教育與產業兩方面的原因。
曹毓民告訴《中國科學報》,一些高職院校,尤其是辦學歷史較長的高職院校容易出現“因人辦校”“閉門造車”的現象。一些年紀較大的教師存在產業發展迅速而自身知識更新較慢的問題,一些學校為了維護暫時的穩定,就會根據師資情況辦專業,而非從學校、行業發展現狀辦學。
“類型”還是“層次”
高職、職高,社會上不少人對此分不清楚。專科院校過去通常命名為“××高等專科學校”,而高職院校則通常命名為“××職業技術學院”。這反映了一個現實問題,高職教育到底是“類型”,還是“層次”?
2018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開篇就提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
高職是教育界的話語體系,而非社會公共的話語體系,這一問題也困擾著高職工作者。
學者篇
理念偏差有待扭轉
職業教育未來之路要想走得更好、更遠,國家、社會和學生對它的定位和期待至關重要。那么,在專家眼中,它的未來該如何更上一層樓?
打通縱向和橫向通道
“職業教育的定位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從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和生源來說,與應用型大學接軌更加合適。”浙江大學民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
近幾年,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引導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但在河南工業大學職業教育學院院長劉廣明看來,職業教育的定位是輔助國家產業經濟發展、服務經濟社會建設。“這種導向沒有變。”
“職業教育在中職、高職之后,缺少繼續深造的制度設計。”那么職業院校學生在學歷上的縱向發展問題如何解決?劉廣明說,應用型大學實際上就是用來對接職業教育的,“打通職業教育在學歷上的縱向發展通道”。
跨越社會觀念的藩籬
從整體現狀來看,“社會是不接受把高中生分流到職業教育上去的。”吳華坦言,絕大多數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超越職業教育的發展空間。
我國的文化傳統中也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藍領”往往“低人一等”。在教育制度設計過程中,職業教育往往也是學習不好的學生的一個選擇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