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17日,民盟陜西建設技師學院支部吳筱蘭主委帶領6位盟員赴漢中市西鄉縣開展教育技能扶貧調研工作。此次活動的主題為技能扶貧調研、紅色主題教育和優秀畢業生回訪三部分內容,活動得到西鄉縣委統戰部、民盟西鄉支部的全力支持與配合,西鄉縣委統戰部李代庚副部長、民盟西鄉支部李智柏副主委、史華亮副主委、盟員楊小莉和明濤以及西鄉縣高川鎮五星社區駐村第一書記張小強陪同并參與調研。此次調研宣傳了教育扶貧政策,將教育扶貧工作推進深入,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技能扶貧調研
8月15日,調研團隊赴西鄉縣高川鎮五星社區進行調研。 高川鎮距離縣城75公里,沿途正在進行道路拓寬施工,蜿蜒崎嶇、高低不平的道路使得行車顛簸艱難。抵達五星社區后,調研團隊聽取了五星社區村委會主任對社區教育現狀的情況介紹,民盟陜建院支部吳主委介紹了陜西建設技師學院關于技能扶貧以及教育資源優勢等相關方面,最后民盟西鄉支部李副主委就當地貧困現狀、教育技能支撐和資源共享等做了宏觀而有深度的分析和講解,由于時間關系與另兩個村交換資料,使多方對現狀與資源等都有了初步的了解,為之后進一步展開工作做了良好的鋪墊。
8月16、17日,調研團隊一行前往西鄉縣駱家壩鎮中心學校,負責接待的劉副校長具體介紹了本校的情況和九年制中心學校的特點,李智柏副主委對漢中地區的幾類學校做了詳細的介紹,使我們對各類學校的職能、以及學校、老師、家長愿望、學生的畢業去向等有了一定的了解。隨后大家一起參觀西鄉縣城東幼兒園,盟員楊小莉園長介紹說這是一所集中國傳統、地域文化、智力啟發與場景體驗為一體的新型幼兒園,使我們大開眼界。
通過實際調研,我們了解了地方民眾的觀念、學校的現狀和學生的動向,也對相關行業針對職業能力要求有了進一步了解,拓寬了我們辦學理念、專業設置、職業能力培養及教學模式等的思路。我們將結合調研的所見所聞,充分調動各盟員優勢,群策群力,探究能發揮陜西建設技師學院教育資源優勢并適合當地需求的技能扶貧之路。
紅色主題教育
8月16日,調研團隊共同開展了紅色主題教育活動,參觀了紅色教育基地駱家壩鎮。
駱家壩革命歷史悠久, 1932年12月紅二十九軍在此建立,點燃了陜南紅色革命的圣火,震驚陜南的"馬兒崖事變"就發生在這里。這里也是紅色交通線的重要驛站,紅軍歷史上有名的"鐘家溝會議"就在這里召開。
在去往駱家壩途中,還參觀了著名的馬鞍堰工程,這個建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西鄉著名的“三馬工程”(馬鞍堰、馬蹤灘電站、馬營壩電站)之首,被譽為“西鄉的紅旗渠”的大型水利工程,像一條巨大的長龍,蜿蜒逶迤,莽莽蒼蒼,巍然橫臥在巴山北麓的崇山峻嶺之中。馬鞍堰從1958年冬開始修建,到1973年3月建成。該堰全長43.85公里,匯集灌區近10萬人民群眾,創造了西鄉的奇跡。
通過李副主委的介紹,我們了解到,馬鞍堰的建成通水匯集了西鄉廣大人民群眾智慧,極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奠定了農業增產豐收的堅實基礎,從根本上改變了西鄉缺電缺水的狀況,造福子孫后代。同時,馬鞍堰工程的建設充分展示了西鄉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和英雄業績,描繪了一幅幅戰天斗地、迅速改變西鄉面貌的波瀾壯闊的壯麗畫卷。
參觀完紅色主題教育基地駱家壩,大家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加堅定了“精準扶貧、教育扶貧”工作的信心。
優秀畢業生回訪
本次調研工作得到陜西慶華房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杜鴻昌(陜西建設技師學院93級建筑施工專業優秀畢業生)的支持,調研團隊深入了解到,為這些自然承載能力有限、開發條件惡劣的貧困地區的寒門學子提供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從當地政府探索“窮地方”辦“富教育”的各項舉措,我們看到貧困地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急切愿望。
張小強,陜西建設技師學院92級城市規劃專業優秀畢業生,任西鄉縣住保中心副主任(正科級),在鄉鎮工作14年,工作足跡遍布私渡鎮、原三花石鄉等偏遠鄉鎮,現任高川鎮五星社區駐村第一書記。
兩位優秀畢業生懷著對家鄉的熱愛,以他們滿腔的熱情,常年扎根貧困地區,為建設發展家鄉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看到他們積極健康的狀態和充滿信心的正能量,老師們倍感欣慰和自豪,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陜西建設技師學院對教育的“初心”,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使命、責任與擔當,立足本職,與時俱進,全面提升各自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以我們的實力為貧困地區的學生架橋鋪路,使更多的學生成為應用型有技能的人才。
此次活動,體現了陜西建設技師學院黨外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教職工對學院發展的關心和支持。在此特別鳴謝西鄉縣委統戰部、民盟西鄉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