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島市人民政府
秦皇島市轄四縣、三區,總面積 7812.4 平方公里,總人口 275 萬人。近年來,我市職業教育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緊扣市場脈博,以變應需,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確定培養目標和培養對象,走出了一條“內涵發展,外聯擴延”的發展之路,就業率一路攀升,職業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由2000年的2.8萬人,發展到現在的4萬余人。
一、面向市場,更新觀念謀發展
1999 年,面對“普高熱”、職業教育招生與就業難等一系列問題,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及省有關職業教育的方針政策,科學分析 21 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和我國加入 WTO 后職業教育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明確了新世紀我市職業教育發展戰略:培養目標從一次性的就業轉向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開發教育。以學生為本,以能力為本位,由培養單一技能型人才向復合型人才轉變,全面提高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工作重點從注重數量的擴大轉向注重效益的提高。抓內涵,練內功,樹立職業教育良好的社會信譽,努力辦成學生滿意、家長放心、用人單位歡迎、社會認可的職業教育,在有為中求有位;辦學模式從過去單純學歷和學制教育轉變為面向市場,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開放辦學。盤活職教資源,拓展辦學空間,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服務領域從立足本地,向“面向全國,瞄準國外”轉變。面向國內外就業大市場,拓展畢業生就業空間,提高就業率,保障出口暢通;辦學機制從適應計劃經濟向適應市場經濟轉軌。政府轉變職能,進一步擴大職業院校的辦學自主權,招生計劃變指令性為指導性,招聘錄用教師學校自主決定。加強產教結合,校企合作,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展職業教育。
二、適應市場,做好就業促發展
1、調整專業,鏈接市場
我們主動出擊,努力尋找職教與市場的“鏈接點”,先后到寧波、深圳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進行市場調研,走學校、進企業,廣泛開展聯合辦學。
教育、勞動、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密切協作,及時向職業院校發布市場用工和新上項目等信息。職業院校就業指導機構,搶抓機遇,主動與本地企業尋求合作意向,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精心打造特色品牌。2000 年以來,我市各職業院校調整或新增專業 20 多個。山海關職教中心瞄準投資上億元的金海糧油集團,面向企業定向培養糧油加工專業學生;市中專學校與首鋼板材合作,開設了數控專業;青龍、昌黎、撫寧等職教中心也紛紛根據市場需求開設物流管理、家政服務、電子信息等專業。
2、訂單教育,無縫對接
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校企聯合、校校聯姻等多種辦學新模式在全市形成,定單培養、因需施教,按照企業意圖共同培養符合企業需要和忠于企業的勞動者,已經成為我市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成功之路。今年 7 月,山海關職教中心與國內幾家高等院校同時來到海爾集團,所不同的是,那些院校為海爾送去的是大學畢業生,山海關職教中心卻是與集團簽訂用人培養訂單。海爾對高校無動于衷,卻把山海關職教中心確定為員工培養基地。集團人事主管道出了其中緣由:“高等院校送來的是成品,不可再塑造;山海關職教中心讓我們企業參與招生、面試,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和教學內容的設置,把海爾的企業文化、制度融入教學,學生從上學第一天起,就能了解海爾內涵、掌握海爾制度,這是普通高等院校無法比擬的。”這種訂單培養、聯合辦學的模式,招生—培養—實習—就業一條龍,實現了招生與就業的緊密結合。目前,全市中、高等職業院校與國內外百余家企業合作,訂單招生、定向培養達 90% 以上。
3、建立機構,保證就業
我市各職業院校把切實有效地開展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作為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突破口,相繼成立了畢業生就業指導機構,為畢業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服務網絡平臺。盧龍縣職教中心等一些學校不僅追求畢業生的就業率,還追求就業的滿意率,建立“雙向選擇,多次安置,定期回訪”的服務機制,直到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雙方滿意為止。目前,我市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 90% 以上,一些學校的熱門專業非畢業班的學生被用人單位提前“預訂”。抓就業促招生,以“出口”拉動“進口”,逐步形成了職業教育良性發展的運行機制。幾所學校生源爆滿,市高級技工學校、盧龍縣、山海關職教中心等一些學校或外租校舍,或擠用教師的宿舍、辦公室安排學生。出現了家長、學生求人上職業院校的可喜局面,前些年還鮮為人問津的職校生如今卻成了“香餑餑”。為滿足發展需要,近半數的職業院校正在進行擴建。
三、滿足市場,深化改革強后勁
1、改革管理模式,為學員服務
一是在課程結構上,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強化學生技能訓練;增加基礎性、復合性的教育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創業本領,提高學生的抗挫能力、競爭能力和就業能力;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工作主動性、團隊意識和敬業精神。在確保畢業生充分就業的同時,全市每年有1000余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對口升入高等職業院校繼續深造。近年來,全市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中涌現了近百名養殖狀元、蔬菜大王、修理廠長、林場主、建筑公司老板等自主創業典型。
二是在教學模式上,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和不同需求,因材施教,設計不同課程結構和教學方案,實施分類教學。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創造出“五階段周期循環職教模式”;青龍縣職教中心在機電、電器維護等專業實行“單項技能模塊教學”,在林果專業實行“階梯狀模塊教學”,讓學生多了幾個生存的本領。
三是在教學管理上,由剛性的教學管理轉變為柔性的管理系統。增強職業教育教學及時服務社會和適應學習需求的能力,在試行的基礎上,廣泛實施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實現工學交替。
四是在課程開發上,注重教學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特別是四縣職教中心農口專業及時把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信息引入課堂中,增強課程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實踐性,努力構建適應生產技術進步需要的課程體系。
五是在招生制度上,自1998年開始,實行“兩放權”、“三不限”、“四結合”招生改革,即把招生自主權下放到學校,給學生及家長選擇學校和專業的權利;錄取學員不受分數限制、不受時間限制、不受年齡限制;做到社會需求與學生志愿相結合、推薦與考試相結合、集中招生與常年招生相結合、長班與短班相結合。自2000年開始,實行春秋兩季招生。靈活的招生政策,增強了職業學校的辦學活力。幾年來,我市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一直保持平穩的發展態勢。今年我市中等職業學校招生突破15000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
2、挖掘生源市場,滿足社會需求
為拓展職業學校教育功能,全市職業學校主動面向企業、行業,面向農業、農村、農民,面向國內外就業市場需求,挖掘生源市場,動態地設置專業,靈活開展教學,千方百計創造條件,擴大辦學規模。各類職業學校突破正規學歷教育制度,制定“長短并行”的學制模式,構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面向個體生源全程的開放式”職業教育體系。重新界定職業學校學生的概念,改變以往“學齡學生”為主的狀況,使非學歷、非全日制培訓人數迅速增加,呈現終身化學習的特征。職業學校在培養勞動后備人員的同時,在城鎮,積極開展在職、下崗、轉崗技術培訓,積極參與所在社區的“再就業工程”;在農村,積極開展農村產業化培訓、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辦學,努力使職業學校辦成面向社會的、開放的、多功能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中心。全市職業院校各類培訓人數每年超過5萬人。
3、 實施四項工程,全面提升服務質量
一是實施重點學校建設工程。我市中等職業教育已建成國家級重點校5 所、省級重點校 5 所,并充分發揮優質職教資源帶動和輻射的作用。
二是實施示范專業建設工程。我市中等職業教育已建成國家級示范專業 1個、省級示范專業 3 個、市級示范專業 13 個。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被認定為“國家數控人才培養基地”,該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被認定為省級試點專業。
三是實施名師培養工程。為盡快提升我市職業教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市政府決定利用 3-5 年時間,全市培養選拔 100 名職業教育專業帶頭人,加強專業帶頭人的培養培訓,注重發揮其骨干帶頭作用。
四是實施質量提高工程。全面實施“三證書”制度(技術等級證書、就業失業登記證書、畢業證書),近三年全市職業學校學生職業技能鑒定參考率達到100%、過級率達到97%,其中,中級工過級率達到70%以上。積極組織職業學校師生專業技能大賽和基礎課統測。2000年市教育局出臺了《秦皇島市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評估標準》,每兩年對全市中等職業學校開展一次教學評估。
乘風破浪擊中流,風正帆高自遠航。我市職業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一個以職業技術學院為核心,中等專業學校、高級技工學校為龍頭,四縣職教中心為基礎的集教學、社會服務、就業信息為一體,多層面、多維度的職業教育集團正日漸形成,我市職業教育正從成功走向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