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硬的鋼制勺柄竟然能扭彎;一個響指過后,海綿球從一個變成兩個,兩個變成四個,四個變成更多;無論怎樣洗牌,魔術師都能輕易找到你之前挑出的那張牌……4月17日,北京市朝外大街“豆瓣”咖啡館的魔術派對,30多名客人三五一群圍坐在小桌旁,盯著臺上的魔術表演嘖嘖驚嘆。
咖啡館服務生王偉說,周末魔術派對從去年9月就開始了,經常來的人以大學生、白領為主。今年春節過后,來的人明顯多了。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3G門戶網,對1177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5%的人關注魔術,其中20%的人表示非常關注。64%的人今年春節晚會后才開始關注魔術,25%的人表示之前就關注魔術了。
不少男生想學的就是能哄女孩子開心的魔術
“誰魔術玩得好,誰的道具新,下課后誰身邊準圍著多同學。”今年10歲的劉繇說,魔術在學校里可火了,學校旁邊的小店還有劉謙在春晚上用的橡皮筋賣。
劉繇的媽媽是一名高中物理教師,她很支持孩子玩魔術!澳g里包含了光學、幾何、算術等知識,比只看書本中枯燥的原理有趣、形象多了。而且要把一個魔術學好,需要不斷練習,既能鍛煉孩子的智力,又能培養韌性和專注。”
對于魔術熱的原因,調查中,33%的人選擇“魔術變幻莫測,很有趣”;23%的人認為魔術能益智;18%的人想探索未知的奧秘。接下來公眾給出的排序依次為:看魔術表演很放松(13%)、學幾招魔術很時尚(12%)、魔術師的個人魅力(11%)、跟風(5%)。
中國傳媒大學四月魔術社創始人蔡鳴飛說,魔術對年輕人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我們是學校火的社團之一,每年招新都有兩三百人。學一兩個魔術能讓自己更有魅力,不少男生想學的就是能哄女孩子開心的魔術!
我國著名魔術師、國家一級演員秦鳴曉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魔術的發展是和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分不開的。他在上個世紀80年代只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表演魔術,因為中小城市市民沒有閑錢,對魔術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也不夠。“如今,人們手里有錢了,觀念也進步了,花點錢買個道具,報個培訓班,學點魔術露一手,覺得挺樂呵。”
據了解,湖南衛視《金牌魔術團》首播當天,收視率和市場份額,均高居全國同時段節目榜首。據當當網上書城統計顯示,《魔法誘惑Ⅲ:劉謙的魔法簽證》銷量在家居、休閑類書籍中排名第一。
北京市齊天魔術培訓中心經理苑喜軍說,目前來學魔術的人數比去年增長了兩三倍,而且由于中心的網址在搜索網站上點擊率提高,付給搜索網站的費用也增加了很多。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王水雄認為,“魔術熱”首先是因為人們對未知的好奇和渴望,同時也和當前社會生活的相對穩定和平靜有很大關系。在比較平靜的生活中,人們的注意力和精力需要有所投注,當投注到魔術上,又被現代商業力量推波助瀾,變成一種營銷手段和廣告手段時,“魔術熱”自然勢不可當。
蔡鳴飛在他的校內網日志中寫道:“現代社會的競爭和生活的壓力,一點點蠶食著人們兒時的夢想,蠶食著人們本應與生俱來的幻想的天賦。魔術師用畢生精力為人們呈現現實的另外一面,讓夢想不至于枯竭,讓神秘不至于消失,讓世界多一點生機和活力!”
魔術師為什么能吸引公眾?調查顯示,38%的人認為魔術師的神秘引人入勝,28%的人表示魔術師的技巧吸引自己,16%的人欣賞魔術師的創新精神。接下來的排序依次為:勤奮(13%)、娛樂精神(12%)、天賦(8%)、外表(6%)。
“創編一個新魔術需要許多新元素、知識、技巧以及長時間的磨練,魔術帶給我們的樂卻遠遠超過苦。”秦鳴曉說,現在人們都關注魔術,對魔術的發展是很大的促進,也給魔術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不斷給魔術這個燒餅上添點兒芝麻,讓它更香。”
88%的被調查者想學魔術,其中32%的人表示非常想
近,在中央紀委工作的王博(化名)在工作之余花了幾百元學了幾個小魔術。前些天,一個老同學結婚,他表演了一個“永結同心”的小魔術助興,結果大受歡迎,風頭差點兒蓋過新郎。
王博說,他平時和同事一起吃飯,變個魔術也能很快活躍氣氛,那幾百元錢花得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