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對江浙滬高中教育的影響調研報告出爐
部分師生反映自主招生時間影響高考備戰
自主招生已經實行了幾年,它究竟給高中學校的考生、老師帶來哪些影響和改變?在昨天“高校自主招生與高中教育改革峰會”上,一份“高校自主招生對江浙滬高中教育的影響調研”顯示:大多師生贊成自主招生。但表示自主招生仍存在一些不足,定位還需進一步明確,在操作上需要進一步保障公正性、提升科學性。
據悉,這份調查由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會同高教所,聯合南京、杭州、寧波和蘇州四地教科院所共同開展,于今年3月12日-24日對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和蘇州5市的40所高中的722名教師、3484名學生進行了調查。本報記者劉晶晶 實習生 馮曉駿
學生更重視多方面特長發展
81.7%的高中教師、71.8%的學生贊成自主招生。尤其對“自主招生拓寬了高校的人才選拔渠道”,“有利于高校選拔優秀創新人才”,“是高考的有益補充”等方面,贊成度高。其次是認為自主招生可以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課外知識和發展學生個性。
調查顯示,超四分之一的高三生參加高校自主招生。學生問卷發現,70-80%學生認為試行自主招生后,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教學方式發生變化:教師更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活動,更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其次是更加關注課本外的知識,更加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和求異式思維,更重視討論、活動等互動式、啟發式教學等。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高三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變化明顯比高一和高二小。主要原因是高一、高二老師沒有直接碰到高考,更易于接受高校自主招生傳遞的信息。而高三老師直接承受高考壓力,必須為大多學生參加全國高考負責,因此變化反而不大。
教師問卷則發現,60-70%教師認為試行自主招生后,學生學習行為發生變化,其中大的變化是學生更積極參加各類競賽、更重視多方面的興趣和特長發展,其次是學生學習更主動了,更重視課外閱讀,更關心國內外形勢和社會問題。
超半考生反映未明顯影響全國高考
52.2%的高三學生反映自主招生對自己參加全國高考沒有明顯的影響,29.4%的人認為有影響(其中12.5%的人反映是負面影響,16.9%的人反映是積極影響),還有18.1%的人表示不清楚。
從不同類型學校看,越是好的學校負面影響越大,越是一般的學校積極影響越大。這主要是由于好學校的學生通過高考也可以進入理想的大學,對于他們而言,高校自主招生可能會干擾他們正常的迎考節奏。而對于辦學質量一般的學校的學生,則多了一次選擇機會。
教師調查結果顯示,63.6%的高三教師反映自主招生對學校招生管理工作沒有明顯影響,20.7%的人認為有影響(其中5.2%的人反映是負面影響,15.5%的人反映是積極影響),15.8%人表示不清楚。從不同類型學校的教師反映看,不管是負面影響還是積極影響,越是一般的學校影響越小,越是好的學校影響越大。這主要是由于好學校學生參加自主招生的面較大,而一般學校的學生參與面較小的緣故。
現存問題
【不足】
招生程序存在不透明?
調查顯示,認為高校自主招生在公開、公平和公正上“部分做到”、“完全做到”的教師分別為58.9%和13.2%,學生分別為46.6%和14.2%。264名參加過高校自主招生的高三學生中,認為自主招生政策與方案“部分透明”和“透明”的分別為48.5%、35.6%。還有15.9%的人認為“不透明”。
座談中,校長、教師們普遍反映有自主招生的高校基本能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做到“條件明確化、程序規范化、招生辦法公開化、錄取結果公示化”,但對高校組織專家對學生進行測試到后確定預錄取名單的這一過程,則認為受人為因素干擾比較大,有可能產生不公正。
建議:積極出臺《考試法》,對高校自主招生作出明確規定,在筆試、面試和終確定預錄取名單等環節上進一步標準化、規范化和公開化。
【不足】
自主招生有“應試傾向”?
調查顯示,在參加過自主招生的學生中,有4.2%的人認為測試題與教材直接有關,14.4%的人認為與教材沒有直接聯系,其余81.4%的人認為部分測試題或多或少地與教材有直接聯系。
對于自主招生測試題的現狀,有著不同反映。測試題突破高中教材內容,有人認為對農村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沒有條件拓展見聞的弱勢群體不利,有人則擔心偏題、怪題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如果過多局限于高中教材內容,無異又增加了一次高考。
據悉,目前已經出現了自主招生的“應試傾向”,社會機構出版了相應的輔導書籍,一些學校也增訂應試材料,加強應試技巧的培訓等。調查結果顯示,有57.8%的學生認為自主招生使得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課業負擔加重了,46.7%的教師認為自主招生使得教師的教學負擔和工作壓力加重了。
建議:對于市面上的“自主招生輔導班”、“歷年試卷”,一些高校告誡考生“別上當”。據了解,上海復旦、交大的面試官若發現考生“背書標”,會調換其他問題。復旦自主招生的命題,有權限通覽全卷的負責人僅4人。題目每年更新,學生不必花精力為自主招生復習迎考。
【不足】
高校測試時間影響備考?
調查顯示,參加過自主招生的高三學生認為參加自主招生“方便”、“一般”和“不方便”的分別占19.7%、56.4%和23.9%,學生對方便度評價并不高。
自主招生時間一般為上一年11月或12月公布招生簡章,開始接受報名,1月份組織筆試,2月或3月份進行面試,前后約4-5個月時間。校長和教師普遍反映這種安排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不利學生對全國高考的復習準備。高校集中時間自主招生,有的學生要同時參加幾場測試,疲于應付。
建議:調研組認為,可以將自主招生移至高考之后,全面放開高校自主招生。高考分數和學生在高中里的表現作為參加各類高校自主招生的條件,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特色和專業發展需要提出招生條件和測試要求,學生則可以根據情況報考適合的學校。
【不足】
自主招生成為生源大戰?
目前高水平大學自主招生規模逐步擴大,參加的高校數再增加,且各校自主招生的學生數也再擴大,有的甚至與計劃招生數持平。有被調查者認為,這樣的現狀就不僅是針對少數創新拔尖學生了,有各高校招生競爭搶生源之嫌,那些不能參加自主招生的高校和高中生連競爭的機會都沒有,產生了新的生源不公平。
報告分析由于自主招生定位不清,導致人們對招生比例產生不同看法。認為比例太少的是從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促進選擇機會平等角度來看,認為比例太少的則是從選拔少數創新拔尖人才角度來說。
建議:有專家提出,首先要明確自主招生定位問題。也有專家認為,自主招生的高校與規模,不可持續擴大,多維持在原狀。還有人建議,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可以一年舉行一次以上,避免招生扎堆進行,造成生源大戰,同時也可增加高校的選擇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