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上海等23個省(區、市)近期陸續出臺了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府文件。與此同時,為了讓畢業生能讀懂、用好國家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由教育部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組織編寫的《國家促進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百問》手冊已下發到全國各所普通高校。(《中國青年報》4月30日)
今年,超過700萬大學畢業生需要就業。國務院首次專門出臺了七大促就業政策,中央財政在促進就業方面投入公共資金420億元。北京、上海、天津等23個省市也先后出臺誘人的公共政策,真心實意地幫助大學畢業生實現大限度的就業。
地方政府在促進就業的模式和制度安排上,有許多好創意、實打實的好辦法。譬如,云南投入兩億元購買3萬個公益崗位;南京鼓勵企業接收困難家庭畢業生,給予接收單位每人5000元一次性安置補貼等。可以想見,隨著地方政府紅頭文件的落實,不僅能大大緩解大學生就業難,也能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為經濟全面復蘇奠定良好基礎。
在嚴峻的就業壓力下,類似地方政府所謂“實用”、“貨真價實”、“短線”的應急舉措,不但很受公眾和輿論認可,而且很有必要。但以救急思維來應對大學生就業頑疾,盡管能解決燃眉之急,但從長遠來看,卻并非治本之策。在一個擁有世界上多人口、現代化和工業化正蒸蒸日上,經濟增長率一直處于高位,勞動者受高等教育比重尚不到5%的國家,全國一年吸納幾百萬大學生就業,應該不是一件太難的事。
問題在于,我國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社會保障差異性太大以及國家偏愛、袒護壟斷行業,使得大學生才出現深層次的就業難。先說我國的產業結構。由于中國以制造業為主,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嚴重滯后,從而導致了國家經濟增長率雖高,但就業率卻不高。正如香港經濟學家郎咸平在其博文《產業鏈陰謀——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指出的,產業是由七個環節組成的“鏈條”,這一“鏈條”中除了加工制造外,設計、物流、零售等六大環節都急需大學生,但恰恰是這些需要大學生的環節也正是中國的薄弱產業。
再說社會保障的差異性。現在,大學生對公務員考試趨之若鶩,主要看重的是國家工作人員穩定的鐵飯碗,規范的勞動關系及誘人的養老、醫療保障。倘若一個大學生去農村或民營企業就業,無論是工資待遇還是社會保障,都會有天壤之別。
后,壟斷行業根深蒂固,也阻礙了大學生就業。長期以來,電力、石化、航空、通信和煙草等行業都在行政干預下高度壟斷,這些領域民營企業無法實質性地進入,而這些領域卻是民間資本朝思暮想的領域。
顯然,要想真正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僅憑中央和地方的應急舉措還遠遠不夠,惟有采取釜底抽薪之策,才能解決大學生就業難: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物流、設計等第三產業,盡可能為社會多提供就業崗位;與此同時,加大社會保障進程,縮小保障差距;此外,還要打破行政壟斷,發揮民營資本的能量,來吸引大學生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