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時常在城市里相遇,蘇州大學學生相沈華還是第一次近距離地觀察另一群年輕人的生活。這些文化程度較低的同齡人居住在簡易工棚里,從事重體力勞動,活動地點也往往離不開工地,他們以老鄉、工友為紐帶維系自己的生活圈,很少與圈外人接觸。
近日,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4名大學生組成的課題小組,以江蘇省蘇州和淮安兩地為例,抽取了農民工相對比較集中的市區,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針對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進行了一次專項調查。兩地分別回收有效問卷259份和187份。
調查小組發現,56.0%的農民工對自己的文化生活很不滿意,36.7%的農民工選擇用睡覺來打發閑暇時間,34.0%的人選擇逛街,13.1%的人喝酒聊天。此外,免費的電視、廣播,花錢不多的報紙、網絡,占了農民工文化生活內容的很大比例。
來自宿遷泗陽的王金貴和妻子同在蘇州一個建筑工地打工,他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工作強度大,幾乎沒有假期,下班回到住地就是“喝點小酒”,和工友“吹吹牛”,然后洗洗就睡了。“我們夫妻倆出門打工是為了給孩子攢學費,在這邊除了吃飯也沒有別的花銷。每天這樣工作,還能有什么其他活動?”
調查顯示,在蘇州企業基層工作的外來人員一般工作時間都較長,每天工作9~10小時的占38.0%,11~12小時的占54.0%。收入低是導致農民工文化生活匱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調查中,21.0%的人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62.0%的人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間。
18歲的李冬住在蘇州工業園區的一間集體宿舍里,老家遠在甘肅,中學畢業后他選擇了外出打工,現在是一線操作工。“下班后一般吃完飯就去網吧上網,玩玩游戲或者打打牌,周末也會逛街。”他告訴記者,1500元的月收入除了吃飯就是這些娛樂,也會有一點結余。
像李冬這樣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正在逐漸增加。調查顯示,目前在蘇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有逐步向高學歷發展的趨勢,中技中專學歷占32.4%,初中畢業占28.2%,高中畢業占20.1%,大專及以上學歷占了10.8%,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僅為8.1%。
調查顯示,教育程度低的農民工對聊天、睡覺、看電視或聽收音機感興趣,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農民工更喜歡讀書看報、上網和運動,偶爾涉足歌舞廳。在20~29歲的受訪農民工中,有74.7%會在閑暇時間上網,19歲以下年齡段的上網比例達到了85.5%。
調查小組的丁銀冬同學遇到一名年輕農民工,每月1000元收入幾乎全部用于個人消費,其中文化娛樂消費大約250元,電話費大約45元,僅此兩項共花去個人總收入的幾乎30%。
“他的生活很可能需要家庭給予一定支持,而這樣的一份工作對他來說積累學習的意義可能要大于他收入的意義。”調查小組得出了這樣的判斷。他們在深入訪談后也發現,很多年輕農民工希望在閑暇時間獲得培訓的機會。
據了解,目前我國各地結合實際,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措施改善農民工文化生活。北京市建工集團早在2005年就與首都圖書館合作建立北京建工集團分館和17個圖書角,可服務近兩萬余名建筑工人。上海市盧灣區從2008年7月起在全區范圍內建筑面積在兩萬平方米、注冊資金在5千萬以上的建筑工地建立了12所農民工學校,并定期包場為農民工放映新上映的電影。
指導本次調查的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金太軍教授認為,改善農民工文化生活是一項系統工程,政府作為公共管理的主體,理應發揮主導作用;企業作為用工單位,理應發揮主體作用;此外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的關注和關懷。“我們相信通過政府、企業、社會和農民工的共同努力,將有更多的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