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中學生在文理科分班時,選擇就讀文科班,以致高中文理科學生的比例與高考招生計劃明顯偏離,這已引起教育界人士的高度關注。這樣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對學生高考有何影響?家長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合理選科?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A現狀:文科生激增偏離高招比例
■文科生占據半壁江山
一些高中選擇文科的學生越來越多,有的中學文科生已占“半壁江山”。
放暑假前,石家莊一所高中對全校962名高一學生做了一次摸底調查,包括學生的學科愛好以及“跛腿”科目,了解學生高二文理分科的意向。其結果出乎學校的意料,有將近二分之一的學生表示自己愛好歷史、政治或者語文,而喜愛理、化的學生卻不足三分之一。反倒是在學生的“跛腿”科目中,這兩科占了大部分的比例。調查中,相當一部分學生表示物理、化學太難,政治、歷史相對簡單,將來會選擇文科。
另一所學校情況也不容樂觀,學校實行高一就文理分班、高二調整,暑假期間班主任劉老師不斷接到學生和家長的電話,想理轉文,統計下來占到班上學生的10%,加上現有的文科班,重新調整后,文科生比例高達50%左右。“而10年前,文科學生是很少的,一個年級七八個班級,文科班也就2個。那個時候,都認為學理科更有前途。”劉老師說。文科學生人數明顯增加,這一增長趨勢事實上已經與高考錄取比例有較大偏離。
■升學壓力增大
文科生齊佳今年考了330分,距離專科控分線還有8分差距,已經做好復讀準備,“理科這個分數就能上線了”,沒有上線的齊佳遺憾文科分數線高于理科。招辦老師介紹,雖然齊佳這種比較方式很不科學,但是文科錄取率低于理科是不爭的事實。以2008年的高考錄取率來作比較,本科一批文科與理科的錄取比是1:3,也就是說理工類考生的錄取率比文史類考生多了兩倍。本科二批文科與理科的錄取比是1:2。大量選文科的學生只能競爭很少的文科招生名額,也許分數考得不錯,但未必能上理想學校。
■層次越低文科生越多
“像石家莊市一中、二中這樣的好學校,文科學生多現象還不明顯,所占的比例與前些年基本一致,但是很多辦學層次稍低的學校,這一問題就特別明顯。”有教育人士分析,越是層次低的學校,文科學生所占比例越大,這與生源情況有直接關系。
B原因:文科生比例為何高速增長
■“初升高”銜接難
高一新生補習基礎知識,放慢上課進度……初升高后,受教材、學習習慣等方面影響,很多高一新生存在著“銜接問題”。一位高中老師介紹,初中階段注重培養探究能力,卻忽視了系統知識的學習,而高中教材仍是承襲原來的特點和難度,以至于一些高中生感覺初中、高中難以銜接,尤其是在物理、化學方面紛紛掉隊,這是致使一些學生放棄理科的客觀因素。
高一學生小趙介紹,他覺得理科試卷太難了,整個高一期間,每次考試幾乎都做不完,“有時不會做,有時來不及,尤其是計算量特別大”。在他的同學中,有相同感受的人還不少。
■理科差學文科
河北師大附中副校長李杰介紹,對于文科,很多考生和家長都存在認識誤區,認為文科就是背誦,只要把課文內容背熟了就能考出好成績。遇到高考試卷上有的題目不會解答,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記憶的內容隨便寫幾句話,還有得幾分的希望。而理科則不同,不會解答的題目一分也得不到。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一部分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往往會選擇文科。
更有學生認為,文科比理科好學,理科學不會就往文科轉。現實是,高考評價已經發生變化更側重于知識的遷移與運用,考查學生的能力。理科學不會的同學,文科往往也難以考出好成績。
■畏難情緒影響選科
理科科目更多的是一種理性思維,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訓練,相比文科來說是一件“苦差事”。有的學生因此有了畏難情緒,覺得文科要輕松很多,這就使得一些學生從高一開始就決定學文,而放棄了理科的學習。存在這一想法的文科生還挺多,“理科太難了,學起來太累”是這些學生的普遍觀點。
C提示:哪些考生適合文科
對于文科學生“扎堆”的現象,很多學校校長均表示:文科考試并不簡單,學生應該理性對待,不能因為一時的盲目而影響未來的發展。
石家莊一位省示范高中的校長告訴記者,文科學起來可能覺得容易,考試卻并不簡單。文科錄取的難度要大于理科,如果僅僅只看“學習簡單”這個過程,卻忽視了“考試難”這個結果,對學生來說并不利。
首先,對那些確實有文科特長的學生,對文科又感興趣,可以不受文理科升學率影響,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不過文科數學一般相對容易些,尤其是后一道大題,情景一樣,但問的問題對文科生要求低很多,如果學生數學較好的話確實是比較“占便宜”的。
其次,平時成績處于中等層次的學生也可以報文科。雖然文科高分偏低,但整個分數區間卻比理科要窄。一般來說,物理、化學、生物考試時,上下相差幾十分、甚至于只有三四十分的現象比比皆是,而文科大題則一般不大會得零分,比較能滿足中等層次學生“求穩”的訴求,理科“失常”的概率更高。
也有老師分析,文科的缺陷在于低端分比理科高,但必須注意的問題是:文科在專科、高職批次錄取人數確實比理科少得多、可供選擇的專業也少,如果一、二本落空的話,選擇余地就很小了。因此,如果自我預測主要目標是“沖”著專科、高職去的,還是選擇理科比較好。
D探究:高中生缺乏職業規劃
針對文科生迅猛增長的現狀,河北師大附中副校長李杰分析,高中教育中職業規劃缺失,是造成很多學生在文理分科中無所適從的重要因素,很少有同學能理性地分析自己的特長,參照職業規劃,選擇文理科。
在國外,小初中學生就被教育要學會做好職業規劃,而國內在這方面發展緩慢,這和社會傳統觀念分不開。很多家長認為,高中生年齡還小,性格、價值觀都會變化,不能把孩子框住了,限制孩子的發展。對于孩子來說考上重點大學就意味著有了好的職業發展。正是家長的這種想法導致學生高中時缺乏有效的職業規劃,在分科、就業問題上急功近利,心浮氣躁。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人生觀、職業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中學時期就展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李校長介紹,高中階段是學生認識自我的重要時期,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能讓學生意識到:設計自己的未來不是老師和家長的事,而是自己的事;未來不能靠別人安排,而是要自己創造!
高中生正處于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在這一時期,他們通過學校的活動、社團活動、打零工等機會,對自我能力和職業選擇進行探索,力求將職業選擇與個人特質匹配起來。高中生有獨立自主的需求,在各方面進行探路,嘗試著走上獨立生活的道路。班主任要利用這個大好時機,增強高中生對自我的認識,引導他們將獨立自主的需求體現于職業生涯規劃上,嘗試初步建立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鏈接——低分出國更需謹慎
高考結束以來,留學又開始升溫,各留學機構將目標直接瞄準剛剛高考完的高三畢業生或即將進入高三的學生身上。“孩子這回考得不好,上國內大學無望,只好去留學了。”“既然按這個成績去不了國內的重點大學,干脆出國去。”這是部分想把孩子送到國外的高中生家長的想法。本報近日刊登消息《澳羈押36名國際留學生其中多數來自中國》,這些學生被羈押的原因是學業違規:包括課程通過率過低、出勤率不達標等,提醒希望留學海外的同學詳細了解國外求學情況。
□國外大學淘汰率高
從我省某高校國際交流中心了解到,因為教育體制的不同,學生進入海外大學的方式也很多,不像國內只能有一次高考機會,但海外大學“寬進嚴出”,一些名牌大學第一學年的淘汰率非常高,有的達到30%,假如不能很好地適應外國高校的學習生活,就有被退學的危險。海外大學對這些不能順利畢業的中國留學生的評價,得到了如下的反饋意見:這些中國留學生在課堂上異常安靜,不回答老師的提問;在小組討論中不積極,參與度低,不能與組員溝通協作。
總結起來就是:中國學生失利的原因是因為不適應海外的教學方式,沒有具備海外大學要求的學術能力。
□考試掛科后果嚴重
據介紹,海外大學的考試方式也與中國高中、大學很不相同。大部分學科的考核都是綜合評定,這包含了平時作業和期末考試,有時平時作業可以占到總分的70%。很多作業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共同完成,而小組成員之間通過互評的方式決定組員得分百分比。如果在小組討論中參與度不高,或在小組分工中表現平淡都會影響自己后的得分。
而國內大學常見的考試掛燈籠,在一些國外大學后果非常嚴重,一名留學咨詢人員說,“如果考試沒有通過,只有一次補考機會,并且考試非常嚴格,補考沒有通過,考生就無法拿到畢業證”。
□留學之前要規劃
咨詢出國之前,父母應與孩子溝通,共同解決“為什么去留學”的問題。在準備留學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在適當的時候坐下來跟孩子交流,在“為什么去留學”的問題上達到共識:即留學是另外一種教育方式的選擇,不是逃避壓力或者跟風出國。在這個階段也要思考“適不適合”和“什么時候留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