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長春9月6日電 (記者李增輝)近日,記者從吉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了解到,明年該省高考考生的電子檔案中,將可能出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記錄,綜合素質評價有望成為高考錄取參考。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從2007年開始,吉林省引入了與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相適應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機制,評價納入電子檔案。目前全省高中生的電子檔案基礎數據基本就緒。明年高考將迎來新課改的首批高中畢業生,學生電子檔案中的綜合素質評價有可能影響其高考錄取結果。據了解,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六個大項,細化為30個要素,采用等級和綜合評語相結合的辦法,以定性為主,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個等級,每學期評價一次,畢業前進行總評。
據介紹,為了減少人為因素干擾,采集的學生綜合素質數據一旦輸入電子檔案,就不能被輕易更改刪除,如需修改,要按照程序進行報批,系統會留下簽批、刪改記錄。
目前,方案已報送教育部等待審批,具體細節還在進一步完善中。
另據了解,在今年高考招生中,山東臨沂師范學院中文系的投檔考生中有十幾人因為“綜合素質評價低”而又不服從志愿調劑被退檔,同時也有剛上投檔線的考生因為“綜合素質評價高”被錄取。
這事,靠譜嗎?
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博導 崔 剛
其實嘗試綜合素質評價本身是值得肯定的,是目前高考制度的補充。
但是我比較擔心的是,綜合素質評價是否科學、客觀、公平? 連民族成分都能造假,何況是老師的評語,能有多大的公信力?
我在國外呆過,觀察過他們的大學錄取。他們也有類似中國的高考,美國有SAT,英國有A—LEVEL統一考試。這個成績是大學錄取的重要標準,此外,還要看歷年成績報告,看老師的推薦信,看是否具有一定特長等等,進行綜合評判。但是歐美社會信用體制較完善,造假情況少。
目前國內整個信用體系沒有普遍建立,怎樣保證老師和招生人員都是出于公心,排除人為操作?
有人提出增加面試多一道把關,這只能部分解除對檔案的不信任,但是招生人員的主觀性還是不能完全排除的。更何況,如果對于所有考生都增加面試,將會增加非常大的社會成本,很難實施。
處罰檔案造假的相關人員,對學校多少是有心理威懾。但是到了具體的家長、學生甚至于老師身上,有的人是有僥幸心理的。高考錄取的誘惑實在太大,難免有人架不住,想些歪點子。十幾年含辛茹苦,到了高考臨門一腳恨不得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制度的完善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此外,我還有個擔心,就是這個評價體系會增加學生的負擔,現在的孩子被家長逼著上這個補習班學那個才藝課的,巴不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素質的培養要多方面,思路是沒有錯,但是也要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盡管綜合素質不是才藝比拼,但是大部分學生品德在老師的評價下差異不會太大,多拿些課外獎項證明來得更直接。為了獲獎,學生和家長要投入多少?每個家庭的經濟能力有差異,特別是農村家庭,他們不見得負擔得起孩子學校教育以外的費用。這又造就了新的不公平。
1977年恢復高考為什么那么振奮人心?因為所有人,不論職業,不論家庭出身,都有了一樣的競爭出口。
把綜合素質納入高考錄取參考,不是不能進行,但是要慎重,不宜一下子全面鋪開,先在一定范圍內試點摸索出經驗,再評估可行性也不遲。我認為綜合素質評價宜粗不宜細,不建議嚴格排名,作為一個定性的參考即可。
這事,我看行!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曾天山
把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校錄取參考標準,山東這次盡管只是小范圍試行,卻再次把高考改革重新推進了人們的視野。高考恢復30年了,也到了該反思改進的時候了。實行高考制度的優點是很明顯的,它為所有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了公平競爭的選拔機制。但高考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忽視。
高校錄取有必要參考學生的綜合素質嗎?當然必要。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而只用高考分數這樣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雖然公平了,但不夠全面科學。分數和能力有關系,但二者并不相同,考試成績相差一兩分,并不代表能力上有多大的差距。因此,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錄取的制度設計,并不妨礙教育公平,不是讓低分的人進入大學。它既承認高考分數對高校新生選拔的篩選作用,也不完全認可分數為錄取標準。一種選拔機制決定一種人才培養方式,多樣標準出多樣人才。
綜合素質評價納入大學錄取標準,有可操作性嗎?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我國研究生入學考試來看,是可行的。國外一些著名大學,錄取雖然看重報考學生基本達標的分數,但更加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看重學校評價,也不忽視社會評價。很重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何,與人共處合作的能力如何,是否做過義工,是否在企業實習過……
我國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也不是完全憑初試成績決定錄取結果,在復試階段還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研究能力、知識結構、興趣特長、學術潛能、學術生涯規劃等。各地在綜合素質評價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推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多主體參與、多方面考察,取得了進展。
如何保證評價體系的公正?多方參與的綜合素質評價需要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支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不能因為出現幾個負面事件就否定整個改革意義,更不能坐等信用體系全面完善之后才來改革人才選拔模式,要勇于創新保障機制。
首先,要建立嚴格的獎懲機制。如果發現學生檔案失實,就要對學校領導和直接負責的教師問責。其次,負責招生的專家組可以采取匿名,抽簽,輪替等方式,多道把關,防止形成招生人員固定后被公關。再次,對非高分學生的錄取理由在當地和錄取學校公示。這對當時給學生評語的老師和錄取他的招生人員,都是很強的心理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