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本周的教育新聞,有關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報道不少,大多為地方政府出臺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舉措。比如,江蘇常熟市啟動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活動,勞動保障部門城鄉聯動,力保家庭困難者先就業。北京市為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免去了他們頭3年的個體工商戶注冊登記費用。
與眾多支持大學生就業的報道相比,本周一條與就業有關的報道,則引發了筆者更深入的思考。據媒體報道,廣州某名牌高校畢業生,在多次參加招聘會失敗后,后因謊稱自己是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而求職成功。如果只看這篇報道的題目,也許會有人認為就業市場上名校本科生不如技校生,但是,筆者認為,在對本科生與技校生的就業情況作整體調查之前,不可貿然得出這一結論;蛟S,小公司不愿接納名校畢業生主要是因為不想支付高薪水,或因顧慮名校生日后容易“跳槽”。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關于學歷“高消費”、專業不對口的報道時有所見。這個大課題需要各界共同破解。首先是學校要根據社會需要辦學,這是多年來常談的老話,理由無須贅述。關鍵問題是,誰來提供社會需求的動態分析。年度的特別是中長期的,從行業宏觀到具體崗位分層級需求的科學分析、預測,對于高校的學科和專業的設置至關重要。
筆者曾讀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位專家的文章,談教育機制要由遵從“人才需求計劃”過渡到遵從就業市場分析,F在,我們對“人才需求計劃”早已棄之不用,但是卻鮮有機構下功夫去作耗時費力的就業市場調研分析。政府人事部門拿不出來,民間也很少涉足。雖然許多學校在做各自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分析,但是相對宏觀指導性的整體系統分析而言,不啻手工勞動。那些熱衷于搞“大學排行榜”的學者們,能否下點功夫研究今后國家發展需要什么層次、哪些門類的人才?
此外,高考生在選擇發展方向、填報志愿的時候也要有主心骨,而不是趕時髦、隨大溜。既然不包分配了,自己就要學會選擇,好能找準起點。自己適合干什么,需要接受哪一層級的教育,在哪個層面能順利就業,上了大學再考慮已經不早,好讓孩子在中學階段就開始思考,盡早作出選擇和準備。
還有就是我們一些國營的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在招聘新員工的時候,對所需人員要能給出切合實際的素質要求,而不是一味地哄抬學歷門檻。因為這樣做往往誤導社會的選擇趨向。要知道,一個學以致用的本科生比起學非所用的研究生來,可能更符合崗位需要,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