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教科所發布《中國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
本報記者 王慶環
長期以來爭議不斷、備受關注的大學排行榜近日又一次引起人們的關注。12月9日,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對外發布《中國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報告中列出的《72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績效評價結果與排序》對72所教育部直屬高校進行了排名。盡管這份報告純屬科研結果,但由于中央教科所是教育部直屬國家級綜合性教育科學研究機構,因此這份大學排行榜在人們眼中具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和權威性,而其中一些與人們意料之中完全不同的排名和排名中引入的以績效進行評價的理念,引人關注。
清華列榜首一些名校落后
在《72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績效評價結果與排序》中,除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部分名校排名符合大家對其通常的認識外,不少高校在排行榜中的位次讓人驚訝。在前十名中,清華、北大位居第一、第二位,東北大學位居第三,中國人民大學位居第四,名氣相對不大的電子科技大學闖進前五。緊隨其后的是復旦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南大學、浙江大學、北京科技大學。
而一些人們通常認為排名會非常靠前的名校,這次排名卻在20名之后,甚至更為落后。如武漢大學排名第22位、南京大學排名第24位、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第31位、北京師范大學排名第33位、吉林大學排名第37位、南開大學排名第53位。
近半數高校“高耗低產”
《中國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是根據“投入產出理論”,從高校資源利用效益方面對高校進行評價后形成的一份科研報告。
為了使績效評價思想和方法不停留于描述層次,這項研究以2006年、2007年、2008年的《教育部直屬高校基本情況統計資料匯編》為數據來源,并以12項投入指標和13項產出指標為依據,對72所教育部直屬高校2006-2008三年的投入與產出進行績效評價。
其中,投入的評價指標為:校本部教職工總數、博士學歷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副高以上比例、研究與發展全時人員數、科研經費總額、教育經費總額、其他經費撥款、本年度完成基建投資總額、實驗室(實習場所)面積、圖書冊數、圖書館面積、教室面積。其中,教育、科研經費總額為教育、科研經費撥款與教育、科研事業收入之和。
產出的評價指標則為:當量在校生數、當量學歷在校留學生數、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數、國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數、國際學術會議提交論文數、出版專著數、國家高科學技術獎特等獎數、國家三大科技獎一等獎數、國家三大科技獎二等獎數、省部級科學研究與發展成果獎數、國家級項目驗收數、技術轉讓當年實際收入金額、專利出售當年實際收入金額。
經過一系列的測算和驗證,終得出每個學校的3年整體績效得分,這些數據顯示;72所部屬高校中,有近半數高校過去3年“投入多,產出少”,顯得“高耗低產”;另有29所高校“產出高于投入”;還有7所高校投入和產出的排名一致,“投入產出相當”。
中部高校績效低
報告顯示,影響高校績效的主因是資源有效利用。報告解釋說,在對高校進行績效評價后發現:投入-產出與績效之間形成了兩大類六種組合,第一類是“高績效”,主要原因是資源的充分利用,表現為三種組合:高投入-高產出、低投入-高產出、低投入-低產出;第二類是“低績效”,主要原因是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也表現為三種組合關系:高投入-高產出、高投入-低產出、低投入-低產出。
而對照《72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績效評價結果與排序》發現,正是這種組合關系終形成了讓人們覺得驚訝的終排名次序。比如東北大學位列第3,是因為其在投入得分中雖僅列38名,但在產出得分中卻位列第16名,而浙江大學在投入、產出得分中都位列第3名,但終在榜上排名第9。華中農業大學投入得分列第53名,產出得分位列第38名,但在榜上位列第11名,遠遠高于投入第10名、產出第8名的武漢大學。
對這種績效的高低與投入-產出的高低不相對應,報告解釋說,績效偏高的高校不一定投入就偏高,即使投入和產出都偏高的高校也會出現績效偏低現象。可見,影響高校績效的主要因素是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報告還顯示,高校績效呈現出地區差異,東部高,西部次之,中部低。東部地區高校的投入得分、產出得分和績效得分都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高校的投入綜合得分低于中部地區,其產出綜合得分卻與中部地區高校差異不大,可謂績效偏高。
將為政府撥款提供依據
可以說,高校評價對高校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對高校進行評價或排行是促進高校發展的一種手段,各國都在廣泛采用。
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外目前通用的評價與排行大都是以高校投入或產出的產量為標準進行的評價,即產量越多,評價越高。而《中國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卻是依據產出與投入之比對高校進行相對評價。
對此,報告表示,評價的缺陷是非常明顯的,它難以反映高校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效益變化,也不能體現高校資源利用狀況,且有失公平。例如,在評價中,那些因歷史、政策、時間等客觀要素形成的高校資源積累會在評價中發揮重要作用,由于這樣的偏向,評價把獲得發展資源極不相同的高校放置在相同的產量標準上進行評價,使那些獲得資源較少的高校即使努力也無法以產量的大幅提升獲得較高評價,其結果導致在評價和獲得資源上強校愈強,弱校愈弱,損害了高校的辦學積極性,也使評價低的學校很難獲得國家資源的有力配置,將陷入更為艱難的辦學境地,同時還會強化一些高校的“利益聚集”,使評價高的學校更容易聚集和壯大利益群體,并借此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會資源,影響高校公平競爭發展。
報告表示,高校績效評價并非是替代現有的評價,但卻是很有益的補充和豐富。一方面,績效評價可以豐富高校評價內容和方式,對合理配置高校資源有重大意義,另一方面,績效評價將為政府實施績效撥款提供依據,同時,其所反映出的高校資源利用情況,也為高校調整與配置辦學資源提供參考。
對于《中國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一些專業人士認為,以績效進行排名,可以讓人們以新的視角來觀察大學的辦學之路,對高校不能再只給投入不看效益了。但也有人認為,大學畢竟不是企業,不能簡單地套用企業績效的模式,況且各個院校的歷史、特色等并不完全相同。
(本報北京12月1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