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記者周海濱實習生謝志雄通訊員鄭雪明梅耀斌
由共青團武漢市委員會、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武漢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武漢市總工會、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市財政局聯合舉辦的武漢市第十六屆職業技能大賽,歷時6個多月,在各承辦單位的精心組織下,在廣大職工的參與下,經過層層選拔,終產生技術狀元25人、技術能手254人;同時評選出的優秀組織單位27個,優勝單位47個,優秀組織者35人。
整個大賽充分展示了我市廣大職工精湛的技能和嶄新的精神風貌,是提高職工職業技能的一次大練兵,是對職工技術素質的一次大檢閱,在服務經濟建設,提高職工素質,營造學習技能的氛圍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本屆大賽中,首次聘請了9名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擔任大賽監督員,邀請他們全程監督大賽全過程,每位監督員克服困難,兼顧工作,積極履行監督職能,保證了大賽的順利進行。
市政協委員、大賽監督員謝東接受采訪時說:“首次設置監督員,讓比賽更加‘陽光’,更加公平公正,這是大賽進步和成熟的表現。”
謝東表示,設置大賽監督員不僅打消了很多人對大賽存在“貓膩”的疑慮,也讓選手更加投入地發揮水平。他參加了教師五項技能、紡織、園林植物修剪和收銀審核員四項技能比賽的監督工作,其中紡織比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一臺紡織機跨度五六十米長,一名紡織女工能同時操作五六臺,并且非常細致熟練。賽后謝東還了解到,一個時間段里一名熟練工紡織量是普通紡織工紡織量的兩至三倍。
謝東強調,能夠來參加比賽的選手,都代表著各單位的高水平。在他參與監督的這幾個工種的比賽中,組織嚴密,程序嚴謹,充分體現了公開、公平、公正的比賽規則。
大賽專訪
———大賽領導小組成員、團市委書記胡亞波談大賽特點
問:本次職業技能大賽是在什么背景下舉行的?旨在起到什么作用?
胡亞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背景下,大量進城務工青年返鄉,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而武漢作為我國重要裝備制造業基地,對高技能人才有大量需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人才隊伍的建設,開展職業技能大賽對于加快培養和造就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隊伍,拓展優秀技能人才脫穎而出和快速成長的通道,營造重視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社會氛圍起到積極作用。
問:本次職業技能大賽有什么特點?與歷屆大賽有什么不同之處?
胡亞波:總的來看,本屆比賽呈現出“規模宏大、導向清晰、反響良好”三個特點。首先是不同形式的參與人數達30多萬,職業覆蓋面也達50個之多,是歷屆比賽中較多的一次。其次是比賽形式和內容有所創新,有力地引導了職業能力素養的發展方向。在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比賽相結合的基礎上,更加側重操作能力,體現了“知行統一,行勝于言”;在傳統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比賽工種相兼顧的基礎上,更加側重“數控機床操作”等先進制造業崗位的宣傳。第三是社會反響良好,各種形式的新聞報道及轉載達9萬多篇次。特別是鼓勵農民工和應屆畢業生參賽并減免報名費用,優先推薦優勝選手就業等做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問:團組織在培養青年高技能人才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本次大賽結束后,還將采取什么措施促進青年高技能人才的成長?
胡亞波:圍繞中心、服務發展是共青團組織在青工戰線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是職業技能大賽歷經26年依然受到來自社會、企業以及青年的廣泛認同、積極參與的重要原因,一是青年崗位能手的評選,使一批優秀的青年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二是青年文明號、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的創建,使一批青年集體躋身創新創效的先進行列;三是青工戰線傳統品牌工作在新的時期深化和發展,“五小”創新、崗位練兵、導師帶徒等工作有效的提升了產業技術水平。
全市共青團組織將著眼于循環經濟和8個千億產業的發展,全面深化青年創新創效活動,引導青年在重點產業、工程、項目中開展科技創新實踐,參與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
大賽人物
周虎,31歲,武漢船用機械有限公司職工,2000年進人公司特種機械部,至今還不到10個年頭,現在已經是職業技能大賽鉗工比賽連續三屆狀元。
昨日,記者在他赴福州馬尾船廠出差前見到他,他將帶領兩位員工,前去調試新船性能。1996年中專畢業、9年前方參加工作的周虎,是如何實現”三連冠”的?
首次參加選拔賽時,銼刀拿在手里都在發抖,結果,他第一輪被淘汰出局。2001年進了前五名,他有點沾沾自喜,在2003年的比賽中背了巨大的心理包袱,比賽中注意力分散,結果連前十名都沒有進。
周虎總結,心理素質是自己的軟肋,技術上也不過關。比武的朋友是來自各行各業的鉗工高手,有著不同的裝配方法和工藝手段,他就利用比賽機會和他們交流,不懂就問;廠里有武漢市三屆鉗工冠軍孫愛新,周虎前去拜師學藝,得到了老師的真傳。
周虎的父母對他參加比賽也經過了從反對到支持的過程。1999年第一次報名參加技能大賽時,周虎的父母持反對意見,認為他年輕沖動易得罪人;即使2001年獲得大賽第五名,父母也始終沒打消這種顧慮,直到2005年第一次順利拿到冠軍,得到同事和領導的認同,父母才開始轉變了態度。
周虎說,獲得“三連冠”后,同事們蹺起大拇指稱贊,公司領導也更加信任他了,讓他牽頭,做一些不敢輕易交給年輕人做的重點項目,工資也漲了不少。
“技能大賽是技術能手們相互交流的場所,也是增長見識和提高自己的機會”,周虎說,“人生難得幾回搏,在技能大賽的搏擊中,我算是實現了自己更上臺階的目標!”
這次技能大賽吸引了一大批未來的儲備人才———在校大學生,他們參賽的費用全免。據介紹,在這次比賽中,大學生選手占到參賽選手3%左右,分別參與了會計、程序員等多項比賽。和已經參加工作的選手相比,大學生選手多顯得理論有余、實踐不足,這次比賽可以說給進入職場前的大學生選手上了生動的一課。
王秀云是江漢大學會計系的學生,這次比賽雖然沒有拿到名次,但她認為自己收獲頗多:“我學到了一種精神,我看到初賽中有會計高級職稱的就有70%,她們職稱那么高了還這么努力向上,我覺得自己這么年輕,也一定要努力,做一個優秀的會計能手。”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領隊吳元坪說:“與有經驗的師傅同臺競技對學生有很大好處,取得成績可以拿到技師證,很有吸引力。”
鄭武臣,今年21歲,數控機床操作狀元,也是本次大賽年輕的狀元。他表示,參加此類技能大賽能讓選手們知道企業實際的用人標準,獲獎的和未獲獎的都能從比賽中了解自己,了解其中的差距,并通過交流和總結經驗提高自己,這對以后找工作百利無一害。
2006年他從武漢市第二輕工業學校畢業,隨后在武漢科技大學進修模具專業,2006年獲得湖北省第二屆數控大賽學生組第一名,代表湖北省參加全國比賽獲第八名,2008年畢業后在武漢市第二輕工業學校任教,半年后順利轉正,成為學校一名非常年輕的老師,比有的學生只大兩三歲,但無論從理論上還是操作上學生們對他都服服帖帖的。
大賽花絮
張康勝是市公交集團分公司536路一名普通的駕駛員。1996年至今,他在平凡的司機崗位上工作了13個年頭。
在他讀小學四年級的兒子眼中,爸爸是個默默無名的人。有時候,當張康勝批評兒子時,他會頂嘴說:別人的爸爸都有小車開,那么威風,你開大客車,憑什么教訓我?兒子學習上有困惑,也從來都是問媽媽。每當這時,張康勝的心就隱隱作痛。
2005年,他第一次參加比賽但只獲得第11名,更打擊了他的自信心,放棄了2007年參賽的機會,今年在公司領導的大力推薦和家人的鼓勵下參加比賽并一舉奪魁。兒子在聽說爸爸榮獲了“技術狀元”的稱號以后,興奮地跳了起來。打那以后,兒子的口頭禪成了”我也要像爸爸一樣拿狀元”,還天天粘著他問這問那……說到這兒,張康勝樂了。
張康勝說,如今作為公司對外的“名片”,他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做好兒子的榜樣。
|